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738章:反晉聯盟,瞭解一下?

第738章:反晉聯盟,瞭解一下?

今年的冬季對很多人會是一種折磨,有物質上的拮据,更多是思想負擔上面的擔驚受怕。

僅是一年的時間而已,晉國這邊亡了兩個卿位家族,連帶很多中小貴族成了大劫中的飛灰。

如果只是兩個卿位家族和眾多中小貴族消失,老實說晉人都有點習慣了。他們覺得局勢看不懂的地方在於大量公族也被滅亡,而這在漫長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為什麼晉人會習慣卿位家族的滅亡?晉國這邊滅掉的卿位家族又不是只有一兩個,幾乎每隔幾年或幾十年總要消失一個卿位家族,他們能不習慣嗎?

往常卿位家族鬥得再兇,其實很少會波及大量的中小貴族,別說是大批大批地消滅公族的封主了。

這一次不一樣,晉國先是產生了幾個聯盟,也就是陰氏為首的一個,範氏為首的第二個,魏氏為首的第三個,趙氏、羊舌氏為首的第四個,後來各個勢力又出現了陣營方面的變化。

比如,荀氏一度有點要自己成“勢”的趨勢,一下子讓看上去無比強大的陰氏為首陣營變得有些風雨飄渺;後來陰氏與範氏合流,魏氏、趙氏、羊舌氏(公族)聯合起來;到最終陰氏、範氏和荀氏等家族成了一夥的,一致對其餘陣營展開了攻擊。

隨著魏氏的主城“魏”被燒成白地,晉國內部的動盪打從事實上已經變得明朗,無疑問是陰氏和範氏的陣營獲得了內戰的勝利,他們會怎麼對待那些跟趙氏、魏氏和公族不清不楚的貴族?

在一片人心惶惶之下,元戎的命令下達了,並且通報了全國。

明年春暖花開之際,晉國將集結大軍南下,交戰物件是以楚國為首的諸侯聯軍。

呂武為什麼不主持清算那些不是己方陣營的中小貴族?跟名聲什麼的無關,以其讓他們死在內戰,集結起來去打國戰不好嗎?

那種中小貴族會不會聽從命令?這也是一道甄別的程式,還會讓陰氏、範氏和荀氏消滅他們不用承擔罵名。

之所以是以楚國為首,不是楚國從一開始就在謀算什麼,只是因為楚國足夠強大。

這一次諸侯走到一起是宋國的搭橋牽線,裡面有屬於晉國的鍋。

楚國一直以來都是晉國的最大敵人,雙方打了近百年,到目前還沒有一方正經的認輸。

宋國組建聯盟是為了自保,原因是晉國派出大軍南下進行征討,他們肯定要用最大的努力增強己方的力量,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鄭國在認罰無果之後,還能怎麼辦?再則,他們多少覺得晉國這一波內戰損失的元氣很大,琢磨著也許是一個擊敗晉國的機會,想試一試推倒壓迫自己的大山,很是無可厚非的吧?

參加聯盟的衛國和齊國,他們才不管自己都做了什麼招惹來晉國的打擊,只知道晉人很壞很壞,有機會報仇怎麼可能不插一腳?

要說諸侯聯軍裡面誰最站不住腳,無疑問是吳國了。

晉國固然有需要吳國給楚國搗亂的關係,一直從各方各面加強吳國卻是一個事實。

另外,前兩年晉國為了將吳國從滅國的邊緣拉回來,條件不成熟也揮師南下攻打楚國,這麼大的恩情吳國說忘記就忘記了?

當然,吳人的腦迴路比較奇特,他們也許覺得是己方拖住了楚國的主力,才讓晉軍撿了便宜打贏“郜之戰”,又去楚國都城“郢”成功耀武揚威,並且還進行了飲馬大江的偉業。

不管怎麼說,一個“反晉聯盟”已經成立,參加的有楚國、宋國、鄭國、齊國、吳國、衛國,還有一些本來就是楚國的附庸國,還有迫於壓力或判斷錯誤跳反的蔡國和陳國。

沒錯,陳國和蔡國也加入到“反晉聯盟”了。他們不參加不行,頭鐵的下場會變成“反晉聯盟”大軍北上前的祭旗犧牲品。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然也有諸侯堅定地站在晉國這一邊,曹國就是意志最堅定的其中一個,再來就是萊國、紀國和譚國了。

萊國、紀國和譚國屬於沒得選,他們不緊緊保住晉國的大腿,再被齊國滅掉,誰來幫忙再次復國?

還有一種應該明確表態卻期期艾艾不做選擇的國家,代表是受了晉國諸多恩惠的魯國。

像是莒國、杞國、滕國、邾國、小邾、大邾……等等諸侯,他們沒有多嗶嗶一些什麼,軍隊一起被困在“鬥首”那邊沒有撤走。

“此些諸侯會否效仿沈國?”中行吳剛回到‘新田’就立刻求見呂武。

冬季了嘛,軍隊找個城邑貓冬,不代表統帥需要一直留下的。

中行吳在國境內,想回到“新田”的麻煩不會太多。

人在“鬥首”那邊計程車匄等“卿”就真的是走不開了。

沈國幹了些什麼?他們假意臣服晉國,等待晉軍和楚軍交戰時幹了背刺的舉動。

說起來有點搞笑,沈國連背刺的時機都不會選,沒有給晉軍造成什麼麻煩就被殲滅,弄到後面還被晉人安排搬家,導致沈國有那麼點名存實亡了。

呂武不置可否,一直饒有興趣地看著年紀不大的範鞅。

這個範鞅當然是士匄的兒子,還是範氏未來的家主人選。

沒錯,就是範鞅,不是士鞅。

現在是春秋,用什麼稱呼都有內涵和講究,不單純就是稱呼而已。

範氏很正經地向世人公佈,招呼他們的下一代家主人選需要稱呼範鞅,就不要喊士鞅了。

範氏之所以大多以“士”為字首,原因是他們的某一代家主擔任晉國“士師”的職位。

用職位來作為字首在春秋是一件無比正常的事情,像範氏這種家族那麼幹,裡面肯定有他們覺得很有意義的需要。

現在,士匄那麼正經地進行通報,代表範氏要走上“正規”,某種程度上的改頭換面啦。

同時在場的還有另外一些小家夥,韓起的兒子韓須,解朔的兒子解武,張老的兒子張朔,等等很多的“二代”。

韓氏的韓無忌同在人在現場,他的座位離呂武還有點近。

“在‘鬥首’敵軍,楚十萬,宋約四萬,鄭亦是此數,齊約三萬,吳兩萬,衛萬餘。”韓無忌剛從‘洛邑’回來不久,不是第一次跟呂武見面了。

那個“洛邑”是哪?是周天子居住的地方呀。

韓無忌去“洛邑”是為了進行公關,將魏絳幹的一些事情竭盡所能地攔截再弱化,不使周王室摻和到針對晉國的行動中去。

周王室現在是沒多少硬實力,軟實力……也就是影響力其實並不弱,影響力強到什麼份上則不好說。

晉國每一次出征都去“王野”一趟,幹的就是讓周天子閱兵的事,目的是取得合法出兵的權利。

很多諸侯國願意聽從晉國的排程,除了晉國本身很強大和霸道之外,要說跟周天子沒關係也不盡然。

到目前為止,周天子還是掌握著“名”與“器”兩種大殺器,除了楚國和吳國之外,還沒有諸侯明目張膽拿周天子不當一回事。

為什麼吳國也被算進去?他們稱王了啊!

呂武對“反晉聯盟”有多少兵力不是特別在意,某種程度上甚至希望“反晉聯盟”集結的兵力更多一些。

一次交戰將各諸侯打得流血越多,肯定會給他們接下來的行動造成更有利的環境。

如果這一次交戰他們失敗?代表沒有那個實力去幹“化家為國”的事業,老老實實接著當晉國之臣,同為一國之臣繼續跟諸侯過不去就是了。

“齊牟圖反攻倒算,仍有餘力出兵‘鬥首’?”呂武訝異自己是不是有點小瞧齊國了?

那些多少萬之類,不以正式的軍事建制稱呼,代表周禮從某種程度上被打破了。

也就是說,列國各自打破了周王室那邊的限制,不再遵守什麼樣的國家只能組建多少軍隊啦。

什麼?晉國早就不拿周禮規定的“軍制”當回事?那能一樣嗎???

晉國打破掣肘或桎梏,為的就是保住周天子的“唯一性”,是不是情有可原啊?

哦,跟情有可原沒什麼雞兒關係,那晉國崛起成為霸主,能夠以武力壓迫諸侯,誰敢嗶嗶就出兵揍一頓,是不是就有關係了?

所以是,諸侯有實力承受反噬,一樣可以不在乎周禮,沒實力繼續老老實實接受限制唄。

現在的情況則是有點不同了,也是楚國和吳國相繼稱王之後的歷史拐點之一。

什麼拐點?簡而言之就是,晉國這一次內亂太過於嚴重,再來是諸侯也受不了晉國的“雙標”,認為晉國已經沒有能力對他們形成制約,試圖用實際行動進行反抗。

歷史走到當下,幾乎是提前了一百年讓諸夏進入到“禮崩樂壞”的時代,是好是壞則需要給後人評說了。

最為簡單的道理,一直分裂狀態的諸侯好,還是無所不用其極而有了大一統的局面好,該怎麼去選擇?

“無忌再往‘洛邑’一行,取天子旌節,攜公卿而來,明歲合兵南下。”呂武笑眯眯地說道。

韓無忌愣了一下,像是有點沒搞懂那麼做有什麼好處。

周王室變得弱小,再怎麼弱也是諸侯的“宗主”呀。

呂武這個人吧,明明是要搞為人臣者最不能做的事情,偏偏做事還總追求名正言順,該怎麼進行評價?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