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列兵征戰 > 第七十六章 演講(中)

第七十六章 演講(中)

“我們華夏人民解放軍建國後的輝煌篇章將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繼續譜寫,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建國前我們孱弱的祖國母親被列強凌辱的過去,尤其是那個時刻具有狼子野心的倭寇的國家,我華夏近代百年屈辱史到處都有這個齷蹉民族存在的身影……”靳文勇繼續著他們的演講,這次他們現身說法一方面是以自身為鑑讓師弟們能夠瞭解部隊的紀律,一方面也是向下面這些未來的士兵們普及一下軍史以及增強一點他們對當今國際局勢的認識……

“019年是甲午戰爭失敗15週年和抗日戰爭勝利74週年。舉行了多種形式的紀念。同時紀念一場敗戰和一場勝利,這是一個世界奇觀。

這是在同一個戰爭舞臺上,與同一個對手,在不同時空進行的兩次生死決戰。第一個回合,日本勝了,晚清被打倒在地;第二個回合,華夏絕地反擊。日本放下武器,徹底投降。

第一個回合,華夏軍隊裝備精良,數量佔優,依託後方本土作戰,為什麼一敗塗地?第二個回合,華夏處於全面軍事劣勢,卻贏得全面勝利,這又是為什麼?

間隔半個世紀的這兩個問號裡包含著的歷史秘密,不僅是解開今日華夏諸多現實疑問的鎖鑰,也是我們能否真正樹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而堅定實現華夏夢信心的關鍵。

甲午戰爭敗在“私”抗日戰爭勝在“公”

甲午戰爭是朝廷的戰爭,敗在一個私字,私則弱,弱則敗;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戰爭,勝在一個公字,公則強,強則勝。

晚清華夏最根本的敗因是在“心”上。晚清華夏不是被戰敗的,而是被嚇敗的。一個大國被小國嚇敗,這才是真正令華夏萬世蒙羞的地方!

甲午戰爭幾乎每一個階段,從國力和軍力等硬指標上看,清朝都有戰勝日本的條件。琉球外交事件初起,清朝有先發制人,除患於未然的戰略機遇;戰爭初起,清朝可集中海軍主力主動出擊直搗長崎,回頭兜擊日本艦隊。陸軍守平壤,大軍入朝決戰全殲日軍;第二階段,日軍進攻遼東,清軍可堅守大連、旅順,北洋海軍主力尚存,可抄後路,陸海夾擊。即使五戰盡墨之後,清朝還有堅守北京城,以待勤王之師,聚殲日軍於東北、華北之間,同時外交策俄斷日後路,或遷都再戰的全勝選擇。但是,它一次機遇也沒有抓住,惶惶奔逃,匆匆認輸。

由於日本所提《馬關條約》條款過於苛刻,當時朝野多主張拒和、遷都、再戰。為什麼清政府不敢繼續和日本打下去?一是遼東祖宗陵地已在敵手,怕遭羞辱,內心已恐;二是北京經營多年,有著無數的珍寶,怕再遭蹂躪;三是經歷太平天國“誓殺清妖”,清廷對深入漢地心有餘悸,遷都怕生不測。都是心病!權衡再三,賠款割地,負擔是全國人的;遷都再戰,損失的卻是朝廷自己的珍寶,甚至有可能是朝廷本身。於是同意接受強盜的勒索!

此時的李鴻章,在大辦洋務中發了大財,留美的洋務要員容閎說李“絕命時有私產四千萬兩以遺子孫”,其中相當數量的銀子還存在“日本茶山煤礦公司”,他害怕繼續與日本開戰,自己的劣跡被揭露,於是不顧當時朝議和千秋罵名,上下其手,力排眾議簽下合約。李鴻章就是晚清統治階層的縮影,它身上折射著的就是王朝頹廢的死光。

在反思甲午戰敗的文章中,有關於北洋艦隊裝備落後,沒有速射炮等說法。這個理由即使成立,也只能為甲午戰爭中黃海一戰的不分勝負做解釋。可是,另外四場陸地戰役慘敗怎麼回事?

由六十餘座炮臺要塞群構成的旅順口和大連灣防禦體系,因地勢險要,火力強大,被稱為東方直布羅陀。即使清軍在所有的地方都戰敗,它也應該在這裡贏得一場絕對的勝利。

但是,清軍總共只打出發炮彈。主將早就棄陣而逃,士兵也都棄槍而散!一百多門嶄新的克虜伯大炮、二百多萬發炮彈、三千多萬發子彈全部成為日軍不戰而勝的戰利品和進攻華夏的利器!

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華夏狂潮,而清朝內部也迅速分化,各行其是:王朝建新陸軍以苟延殘喘;改革者欲拋棄老政府重組新內閣;革命者想徹底掀翻體制;農民搞義和團扶清滅洋;一批知識分子成為帶路黨,搞報紙、刊物等新媒體,抨擊時政,宣傳革命。大清國意識形態一片混亂,喧囂中新軍拿起槍來,輕而易舉地結果了清朝性命。

封建統治階層的頹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精神上不思進取,生活上驕奢*逸,貪賄無度,外交上奴顏媚骨,軍事上懦弱退讓,不敢主動出擊,全力迎擊。由此帶來民風敗壞,社會整體墮落。

1901年光緒在詔書中說:“我中國之弱,在於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傑人士少……公事以文牘來往,而毫無實際。人才以資格相限制,而日見消磨。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這個“私”字和“利”字的含義就是腐敗。政府和軍事指揮者各懷私心,不可能總是掩耳盜鈴地讓一線官兵同仇敵愾。官兵私心一生,於是軍心瓦解,一敗塗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是一種華夏病——其根本原因是“統治階層的頹廢”,在華夏古老政治肌體上引起的綜合併發症: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無措、衰朽——我稱之為“政治植物人綜合徵”,病症如“眼”科:視野短淺,目光狹窄;“心”“腦”科:思維陳舊,苟且偷安;“精神”科:沒有核心價值觀,萎靡不振,畏敵如虎;肢體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敗無度;文人病:文弱無恥,空談漫議;軍人病:貪汙浪費,惜死顧身。其他還有如富貴病——貪圖安逸享樂的生活;社會病——全民腐敗墮落等。

力由心生。心已敗,何來力?

邊界衝突軍事失利,晚清只求戰事早日結束,甲午戰役就此變成甲午戰爭。簽下《馬關條約》,晚清以為日本心滿意足,日本卻由此生髮滅華之心。

抗日戰爭就是甲午戰爭的繼續。

令人扼腕的是,抗日戰爭開始的時候,華夏政府和民眾的整體精神狀態居然和甲午年一般無二。

191年,日本關東軍密謀“九一八”事變。對此早有覺察的張學良卻電令其部下“此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本將要求割地賠款,東北萬劫不復,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相周旋。”

蔣介石對當時華夏人精神狀態的評價是:“渾渾噩噩,毫無生氣。在行動中表現為好歹不識、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們的官員虛假偽善,貪婪腐敗;我們的人民鬥志渙散,對國家福利漠不關心;我們的青年頹廢墮落,不負責任……使我們在天災和外敵入侵面前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馮玉祥在《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中回憶:蔣在“九一八”事變後說:“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麼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頂多三天就亡國了。”

領袖如此,國家如此,哪有軍心士氣?抗戰華夏民黨軍隊有一百多萬帶槍投敵,堪稱世界笑話。其主力全部龜縮在西南深山密林中。二戰結束前一年,美國和蘇聯軍隊高歌猛進,法西斯在全球戰場都呈現頹勢。而日軍居然還在華夏發起了大規模進攻作戰,數百萬國民黨軍沒有打贏一場像樣的戰役。美國由此失望,只好請蘇聯出兵。這直接導致戰後華夏利益受損。華夏軍隊居然不能在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受降,而這又為後來朝鮮戰爭爆發埋下隱患!

甲午戰前,晚清對琉球不敢保;二戰勝後,蔣介石對琉球不敢要。這又為今天東海爭端埋下隱患。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窩囊,後人遭殃!這個悲慘的結果,後來成為新華夏和人民軍隊威武雄壯的背景,成為華夏民族精神之光閃耀的黑色幕牆。

抗日戰爭最後取得了偉大勝利,這是整個民族的光榮。但這份光榮卻遮不住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所以,後來國民黨在擁有那麼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被共產黨軍隊的小米加步槍如風捲殘雲一樣橫掃,其實就是人民拋棄了它!華夏人民已經受夠了腐敗、懦弱、無恥、無能的政府,人民需要新華夏!

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勝,是因為此時華夏這頭睡獅已開始醒來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退卻的同時,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卻在向敵佔區大踏步挺進!國統區雖然烏煙瘴氣,但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是誰把華夏民族喚醒的?

讓我們聽一首老歌: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唱這支歌的,是剛剛爬雪山、過草地,九死一生後到達西北高原,脫下紅軍服,換上八路軍軍裝的那批人,那是共產黨的隊伍。

美國前作家協會主席索爾茲伯裡,幾十年後重訪長徵路,仍然被當年的壯舉所震撼。他動情地說:“長征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於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它所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一個有十一億人口的民族,使華夏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有這樣的胸懷,正是共產黨人與眾不同的品質。共產黨人首先是愛國主義者,但還是正義的國際主義和人類主義者!這就是我們的信仰!

長征正是華夏共產黨、華夏人民軍隊和新華夏靈魂的真實寫照。我們的一切勝利,都可以在信仰和精神這裡找到源頭,未來華夏和華夏民族發展和強盛的金鑰,也深藏在這裡!

齊齊哈爾有個烈士叫史履升,臨刑前對難友說:“華夏人民是殺不完的。請你們相信我的話,祖國不久就要勝利的,革命就要成功了,你們要好好地活著,將來為祖國工作呀!”他絕命詩中有這樣一句:今生餘去也,華夏萬萬年!這是千千萬萬華夏共產黨人在那個年代的寫照。在他們的心底,都有一個民族復興的華夏夢。

在那樣的時代,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是華夏民族優秀分子的整合,是華夏民族精神不滅的象徵。有這樣精神情懷的人,還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戰勝?

抗戰勝利五年後,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在清朝軍隊曾經屈辱失敗的朝鮮戰場上演出了一場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活劇。

那是新華夏第一批遠征軍書寫的。他們不僅續寫了華夏歷史的光輝篇章,還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毫不誇張地說,在以弱敵強的戰爭中,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軍隊,創造過如華夏軍隊在朝鮮戰場那樣的輝煌。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再有了。為什麼?我舉兩個例子。

上甘嶺戰役。美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原計劃只用兩個營的兵力、5天時間、傷亡00人便拿下上甘嶺。然而,此戰卻打了4天,向兩個小山頭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巨型航彈,火力密度聞所未聞。整體山頭被削低半米。美軍對坑道進行封鎖、轟炸、爆破、焚燒、堵塞,投擲毒氣彈、硫黃彈。坑道裡缺糧、缺彈、缺藥,缺氧、缺水,志願軍戰士全靠頑強的意志在堅持。“聯合國軍”動用了六萬餘人,傷亡了兩萬餘人,仍未拿下。

第十五軍《抗美援朝戰爭史》這樣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

一句“普遍現象”,足以泣鬼神!可以說,這樣一支華夏軍隊的形象,與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的華夏軍隊,已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麼同一個種族僅僅經過半個世紀就完全脫胎換骨?是共產黨為華夏民族注入的理想和信念,新華夏領導人以漢唐尚武之風,將倍受列強凌辱的“東亞病夫”塑造成一個個、一群群英武戰士,讓新華夏軍人有了完全不同的精神構成,才使得他們經受住了煉獄般的鐵火鍛造。他們憑藉“硬氣功”以肉體擊碎了鋼鐵,用手榴彈戰勝了原子彈。

拿破崙說,劍總是對精神俯首稱臣的。1954年也是甲午年。朝鮮戰爭因此也可以視作第二次甲午戰爭。新華夏軍隊以“謎一樣的東方精神”,在國門外重新贏回了失落百年的尊嚴。抗美援朝戰爭,是華夏民族收復百年來精神失地的一戰。

上甘嶺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縮影。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構築的大小坑道總長150多公裡,挖塹壕和交通壕650公里,比華夏的萬里長城還要長,開挖土石方6000萬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的體積縱向排列,可環繞地球一週半,而這些數字,不是用現代化的工具,而是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僅僅憑藉人工,在堅硬的山石中開掘出來的。這是上甘嶺戰役背後的奇蹟。

在被美國稱為“最寒冷的冬天”的長津湖戰役中,有一個華夏連隊奉命穿插截擊美海軍陸戰隊一師。官兵遠端奔襲,進入1081高地戰位。頓時意識到身下是刺骨的冰雪,身上是溼透的單衣,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和狂風之下,沒有一個人動。大家都目視著前方。華夏軍隊追擊著美軍,而美軍卻安然走過華夏志願軍預設的阻擊陣地,一槍未響。後面的中國軍隊不知道什麼原因,而走過這片高地的美軍,此刻也被眼前的一幕驚得目瞪口呆:一百多華夏軍人都舉著槍,槍口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陸戰隊正在經過的地方。他們沒有開槍。越來越多的美國軍人走到他們身邊,他們還是沒有開槍。冰雪已經在他們的臉上凝成霜刺,單衣上已經結滿厚厚的冰凌。他們每個人都圓睜著雙眼,注視著準星。他們全部呈作戰姿勢,凍死在陣地上!人、槍、陣地,組成一座靜謐的冰雕。

什麼樣的美術能夠描繪出這樣的作品?什麼樣的音樂可以表現這樣寂靜的轟鳴?

美國軍人向他們敬完軍禮後走了。他們沒有被攔截。但他們知道,以後等待著他們的是什麼。

這是朝鮮戰爭剛開始時的一幕。而上甘嶺是朝鮮戰爭結束時的一幕……”

職武激昂有力的聲音迴盪在學校禮堂之中,迴盪在臺上臺下每一個同學老師的心中……(未完待續)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重生之太上戰神超級修仙高手鮮嫩嬌妻:總裁求放過劍江河畔的歲月侍衛相公,乃別跑上古之初丹皇電影世界暢遊記無悔青春你是我不期而遇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