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秦漢傳奇 > 92許平君遇害

92許平君遇害

卻說宣帝與許後同由微賤出身,且是年少夫妻,自然恩愛異常。不過霍顯心想皇后之位明明應屬我女,如今卻被許女奪去,量她一個宦官女兒,偏得正位中宮,我女反不及她,真是可恨,必須設法將她除去,我女便得安穩入宮做皇后。但是事關重大,必須籌一萬全之策方可下手。霍顯想來想去未得方法,只好暫時忍耐。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過了一時,許後懷孕在身將要分娩,忽然身體不適寢食難安。宣帝顧念患難夫妻格外愛護,遍召御醫診治,有人保薦女醫淳於衍。宣帝見她是個婦人,照料生產更屬便利,即下詔召之入宮。淳於衍奉命收拾隨身衣物預備起行。其夫淳於賞現為掖庭護衛,見淳於衍行色匆匆,忽然想起一事,便對淳於衍道:“你可先往大將軍府中向霍夫人告辭,然後入宮,並託霍夫人替我轉求大將軍,委派我為安池監。此缺甚好,若得到手,強如做此護衛。”淳於衍依言前往霍光家中。原來淳於衍素為霍氏所愛,可以任意出入,此次來見霍顯,告知入宮侍疾,並將其夫求派言語說了一遍。霍顯聽說她入宮調治許後之病,心中一動,又聞淳於衍求派其夫差缺,猛然記起前事,覺得機會可圖。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立即屏退左右,笑容滿面地呼叫淳於衍的字道:“少夫,你丈夫的事情我可以幫你疏通疏通,但你若是為我幹得一事,我更當從重報答,不知少夫肯否?”淳於衍不知霍顯用意,以為是尋常之事,又兼正在託她謀事,勢難推卻,便直應道:“夫人分付有何不可,賤妾無不從命。”

霍顯見淳於衍答應爽利,便說道:“我們夫婦向來喜歡小女兒,都希望她能獲得尊貴,這件事情就交給你了,事成之後一定回報你。”

淳於衍忙問道:“我一個小小太醫能幫什麼忙?”,霍顯道:“女人生孩子的時候最容易死亡,如果你給許皇後下一點毒藥,那麼皇后的位置自然落到霍家,我小女兒霍成君也就成了皇后。”淳於衍聽後不由嚇出一身冷汗,忙說道:“許皇後每次進藥都有專人先嚐,沒法下手呀。”,霍顯說:“願不願下毒都在你一念之間,事成之後不會忘記你,我老公位高權重,沒有人敢找你麻煩。”淳於衍思考良久,也就答應了霍顯。

霍顯又叮嚀數語,淳於衍告辭回去,也不告知其夫,密取附子搗成細末帶入長定宮中。

本始三年春正月,許後臨盆生下一女,安然無恙。不過產後乏力還須調理,經御醫擬定一方合丸進服。淳於衍便趁無人之際,將所帶附子末摻入藥內做成丸藥,更無一人得知。附子有毒,又加大熱,然無甚氣味,且平人服之也不至於死亡,獨產後體虛之人最為忌服。當日左右進上丸藥,淳於衍在旁看著許後將藥服下。心裡捏著一把汗,外面卻裝作無事。少頃藥力發作,許後覺得身體不安,便問淳於衍道:“我服藥後頭覺岑岑,莫非丸中有毒?”淳於衍被她說破,心頭有如小鹿亂撞,但還是咬定牙根答道:“丸中何至有毒。”一面說一面再召御醫診治。大眾束手無策,許後竟中毒而崩。還幸微賤時已產一男,總算留得一線血脈。宣帝聞報到來大哭一場,只道是產後體弱以致驟脫。便依禮殯殮葬於杜南,諡為恭哀皇后。後人有詩嘆道:

嬴得三年國母尊,

傷心被毒竟埋冤,

杜南若有遺靈在,

好看仇家且滅門。

淳於衍毒死許後出得宮門,便到霍顯家中。霍顯早已得信,心中大喜。見淳於衍到來十分禮待,揹著人殷殷致謝。

霍顯一心感激淳於衍,意欲從重酬勞,但因許後新崩,未敢多給財物,恐致旁人疑心。誰知不久即有人遞入奏章,內言皇后暴崩,想系諸醫侍疾無狀,應該從嚴拿究。宣帝當即批准,下詔將當日醫人一律收系詔獄,淳於衍也在其內。刑官審訊幾次,淳於衍不肯供招,其他醫官並無情弊,自然同聲呼冤。問官無法,只好將他們一古腦兒囚繫獄中。

霍顯見淳於衍被拿下獄,日夜提心吊膽,惟恐淳於衍一口供出連累到自己身上。後來又聞刑官要將淳於衍辦罪,心中愈加惶急,暗想我曾允許她有急便救,今若置之不理,倘刑官將她辦成死罪,淳於衍必定拼卻一命說出我是主謀,這便如何是好?霍顯想到此處不禁渾身冷汗,事在危急必須迅速救出淳於衍,但除卻霍光也無別人能救。於是屏退左右,將自己主謀毒死許後之事備細告知。霍光一聽好似半天打個霹靂,驚得目瞪口呆,半晌不能出聲。暗思事關大逆,若徑去自首就使保全一門,那嬌滴滴的愛妻總須頭顱落地,不如代為瞞住,把淳於衍等一體開釋免得及禍。於是入朝謁見宣帝,但言皇后崩逝當是命數註定,若是加罪諸醫未免有傷皇仁;況諸醫也沒有這般大膽敢毒中宮。宣帝也以為然,遂傳詔赦出諸醫,淳於衍也得釋出。

霍顯聽說淳於衍出獄回家心中始安,又見案已歸結可保無事,不妨重謝淳於衍以酬其勞。於是檢出蒲桃錦二十四匹,散花綾二十五匹,走珠一琲,綠綾百端,錢百萬,金百斤。又為她起造居屋,賜與奴僕不可勝數。偏偏淳於衍貪心不足,背地裡私自怨道:“我為她擔下彌天罪過,成就何等功勞,誰知她報答我不過如此!”試想霍顯為了一女害死許後,擔盡許多驚恐,破費無數錢財,反被淳於衍埋怨,可見小人枉做小人,結果有何好處。

霍顯自從許後死後,便為其女霍成君安排陪嫁衣裝器具,力勸霍光納入後宮,霍光只得依允。

從來少年無醜婦,況是相府嬌娃,總有一些秀媚狀態。宣帝年甫逾冠正當好色年華,雖然追憶前妻餘哀未盡,但看了這個如花似玉的佳人,怎能不情動神移?當下優禮相待逐漸寵幸。過了一年,竟將霍成君冊為繼後。許後起自微賤雖貴不驕,平居衣服儉樸無華,每五日必至長樂宮朝見上官太後,親自進食謹修婦道。而霍光女為後,與許後大不相同,出門之時,車駕煊赫侍從如雲。又兼素性闊綽,所頒賞賜不下千萬。比起許後,一奢一儉,相去甚遠。只因上官太後誼屬尊親,不得不效仿仿許後前去侍奉。上官太後系霍光外孫女,論夫家上官太後是奶奶,論母家霍後是姨母,所以上官太後看見霍後進謁往往起立一勞特別敬禮。宣帝亦寵愛霍後,常在正宮住宿。

到了地節二年春,霍光年老得病漸漸沉重,宣帝聽說後駕臨霍光家中,親到榻前問病,聽說病勢已危,醫藥難以挽救,不禁為之涕泣。及宣帝回宮,霍光上書謝恩,並請分自己封邑三千戶給侄孫霍山為列侯,以奉霍去病之祀。

數日後霍光病死,宣帝拜霍光之子霍禹為右將軍,封霍山為樂平候,以奉車都尉領尚書事。又封霍光侄孫中郎將霍雲為冠陽侯,霍氏一門三侯。霍顯此時居然做了太夫人,與馮子都同居儼如夫婦。

霍光死後,宣帝及上官太後親來祭奠,使太中大夫任宣及侍御史五人持節護理喪事,中二千石以下官吏監修墳墓,賜以御用衣衾棺材。

到了葬日,靈柩裝入轀輬車中,前導儀仗逐隊排列,首尾長有數里。滿朝文武百官皆來送葬。喪車裝飾異常華麗,並用黃屋左纛一如帝制。自長安直至茂陵,一路都有軍隊陳列。

此段風光不亞於天子出喪,長安士民扶老攜幼齊來觀看。宣帝下詔賜諡宣成侯,遣官為他起墳墓祠堂,置園邑三百家,設官看守,依時祭奠。

霍禹、霍山修建住屋極其華麗,又不時出外遊行,馳逐平樂觀一帶。霍雲更是放蕩,每當朝見之日往往私自出外,帶領賓客架鷹牽犬張圍大獵,卻使蒼頭奴持了名帖上朝掛號,有司畏其勢力不敢責備。霍顯與諸女任意出入長信宮,日夜無度。

卻說御史大夫名叫魏相,以前治郡有方深得民心。在任茂陵令時,御史大夫桑弘羊的親戚坑騙鄉里,魚肉百姓。魏相辨明真偽,不畏權貴,將其收捕治罪,並殺於街市示眾,從此茂陵大治。在河南太守任上,他整頓吏治,考核實效,禁止奸邪,當時豪強無不畏服。因政績突出,後被徵為諫議大夫。宣帝即位後,徵魏相為大司農,後升為御史大夫。

魏相見霍氏所為不成體統,便請許廣漢帶領入見宣帝。魏相一見宣帝便說:“自霍光去世,其子霍禹復為右將軍,侄孫霍山現居政府,兄弟諸婿皆據高位。霍光夫人霍顯及諸女在長信宮皆有名籍,或夤夜稱詔開門出入,宜設法減奪其權破其陰謀,以固萬世之基,並可保全功臣之後。”宣帝久聞霍氏家人倚勢橫行,心中已是不喜,因看霍光面上不便究問。今聞魏相之言甚合其意,點頭稱善。又過數日,魏相復由許廣漢面請宣帝,除去副封以免壅蔽。原來舊例人民上書須備正副兩封,先由領尚書者開拆副封觀看,若是所言不善便將原書擱起不奏。今宣帝依從魏相之言除去副封,人民所上之書不須由霍山過目。霍山雖領尚書事,但已毫無權力。宣帝准許群臣單獨進見言事,霍顯覺得情形不妙,便喚霍禹、霍山、霍雲等說道:“汝輩奉承大將軍遺業,不思保全自己地位,若有人進言離間何以自救?”霍禹等聞言也不在意,誰知不久真正鬧出事來。

原來霍氏一班家奴,霍光在日倚借主勢氣焰凌人,誰也不敢將他得罪。如今霍光雖死,但他們驕橫已慣,也不肯稍稍斂跡。一日霍氏家奴與御史大夫家奴同在路上行走,偏是冤家路窄兩下相讓,彼此爭執良久。霍氏家奴大怒,率領眾人闖入御史府中,府中人見了連忙關門。

霍氏家奴闖破大門。御史對著眾人叩頭謝罪方才息事。旁人見了十分不平,一時議論紛紛,都說霍氏家奴目無法紀欺人太甚,霍顯聞之方知憂懼。此時丞相韋賢年老多病,便向宣帝辭職,宣帝賜以黃金駟馬歸第。宣帝拜魏相為丞相,以丙吉為御史大夫,二人同心輔政,宣帝甚加倚任。魏相不時入見宣帝商議政事。

宣帝又寵信平恩侯許廣漢及侍中金安上,許其任意出入宮中。

地節三年,宣帝立劉奭為皇太子,時年八歲。霍顯聽說後憤怒異常,不肯進食,對家中人說道:“此乃帝在民間時所生之子,豈可立為太子!將來皇后有子,反要為王,向他稱臣朝拜,實在使人不甘。”乃悄悄的入見霍後,叫她毒死太子,免為所制。霍後依著母命,懷著毒物,屢召太子賜食,擬乘間下毒。偏宣帝早已防著,密囑保姆隨時護持,每當霍後與食,必經保姆先嚐後進,累得霍後無從下手,只好背地咒罵銜恨不休。有其母必有其女。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一點風骨 這個首富有點牛 榮耀與王座 最強魔神系統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兵王無敵 修仙暴徒 鬼志通鑑 近身武王 欺天大世
相鄰推薦:
詭秘:惡魔獵手重生當惡女:王妃殺瘋了我在末世無限升級避難所捏碎系統後,真千金被國家團寵了成為怪談就算成功逍遙小房東大明國師讓你當兵戒網癮,你成軍官了斬邪史書三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