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787章:吳國可憐嗎?

第787章:吳國可憐嗎?

熊招為什麼會選擇在“會稽”進行相王?

如果說是為了祭奠夏后氏……也就是大禹,楚公室一脈跟大禹好像關系不大吧?

再則說了,除了特定的節日,又或是個別幾個諸侯,沒誰會想去祭祀大禹的。

漢國、範國、荀國、齊國的隊伍合流,等於要參加相王的四位諸侯在同一支隊伍,有那麼點北方諸侯“合一”的意思,不知道楚國那邊會不會多想。

“吳國僅存一隅,再失‘五湖’則亡也。”士匄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會更關注南方的動向。

那個“五湖”後世被改名成為“太湖”,是指很大一片的區域。

吳國的大城很少,有數的也就那麼幾座,大城不多,“邑”級別的城池同樣少,吳人將“邦”級別的定居點弄得到處都是,一般還是選擇山林環境棲息。

當前楚國將吳國逼得僅剩一隅之地,不代表楚軍攻佔的吳國地盤就是楚國的固有領土了。

屬於淪陷區的那些部分,山林裡面躲藏著非常多的吳人,他們在吳國陷入絕對頹勢的時候躲著,等待吳軍開始反攻就會從山林裡鑽出來。

楚國跟吳國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很久,戰爭模式跟中原諸侯較量,乃至於跟南方諸侯較量,其實都不一樣。

別看吳國現在很多地盤淪陷,抓準時機短時間內就能光復。

同理,吳軍哪怕是佔領了楚國的城邑,只要楚國反應過來,吳國的佔領軍大多數時候是提早灰溜溜跑了。

楚國和吳國的抗衡,哪怕是其中的一國被滅,復國又迅速驅趕走侵略者,歷史上就反覆發生了幾次。

呂光訝異問道:“楚王會盟‘會稽’乃是彰顯對吳大勝?”

應該是有這麼點意思在內的。

楚軍控制“蕪湖”前前後後已經有五六年之久,隨著時間越來越久,吳人以後想奪回去的難度就會一再增加。

呂武心想:“楚國又沒有向‘蕪湖’那邊進行移民,僅僅是軍事控制而已。”

只是派軍駐紮?代表著隨時都能撤軍將地盤放棄。

要是有遷徙人口過去,怎麼都要顧忌本國子民的生死,想放棄就要想一想民意會是怎麼樣了。

只是吧,現在民意什麼的都是屁,甚至連屁都不如。屁還能讓人聞到臭味,只要貴族不反,民意什麼的對一國之君根本無所謂。這個是因為在當前歷史階段,沒有爆發過黎庶“起義”的事件。

當然,哪怕是百姓一再鬧動靜,有了大澤鄉事件、綠林赤眉事件、黃巾事件、瓦崗事件、黃巢事件、方臘事件……等等,一個個又有誰在乎百姓了嗎?沒有的。

那麼多的“事件”只是向統治者揭發一個事實:百姓真的連屁都不如,真正應該嚴防死守的其實就是特權階層。

“寡人所知,吳越互盟,越悖盟攻吳,佔吳地多也。”士匄又透露出一個訊息。

是啊,之前吳國拉上越國一塊對付楚國,眼見著楚軍越來越難打,越國的國君夫譚連招呼都不跟吳國打一聲,傳令越軍幹掉還是盟友的一批吳軍,開始了對吳人的燒殺搶掠。

所以了,吳國是國土大部分淪陷,相當一部分疆域是落到了越國手裡。

呂武問道:“越國與楚國互盟?”

士匄要有說道:“未有之事。”

一聲嗤笑出現,笑聲是呂光發出,又說道:“南疆諸侯皆蠻夷也。”

在當前的歷史階段,蠻夷專門指不奉行周天子禮法的那些勢力之主,像是什麼幹越、楊越、三夷、閩越被稱呼為蠻人,簡單說就是這批蠻人根本不被中原諸侯放在眼裡。

總是有楚國的國君動不動就喊“吾蠻夷也”,意思就是:瑪德!老子不守你們的破規矩啦!!!

四國合流的隊伍已經途經徐國來到吳國境內。

齊國的隊伍跟其餘三國合流之後,沒有發生什麼齷齪的事情。“一體”之外的呂光都能跟呂武、士匄和中行吳談笑風生。

說到底,他們之間不管有沒有仇恨,共同的身份都是中原諸侯,不清楚楚國到底會不會鬧出什麼么蛾子之前,選擇一致的立場總歸沒錯。

這種立場會隨著各自安全返回國內而結束,之後該怎麼來打生打死就繼續打。

徐國並不是傳統諸夏體系的國家,他們跟莒國一樣是個東夷體系的國家,硬要有一個區分僅僅是莒國幾乎被諸夏的諸侯所容納,徐國則是極少極少參加諸夏諸侯的活動。

東夷啊,曾經殷商的大敵。

殷商為了打東夷連國祚都丟了,姬發趁著殷商主力在外去偷家,等待殷商的都城被攻破,最後一代殷商之主帝辛身死,等等訊息傳過去,東夷各首領不知道笑得有多麼開心。

姬周是靠著偷家獲得“天下共主”的地位,他們為了讓各個勢力承認,不分族群進行了優待,其中就包括了東夷的各個首領。

事實證明殷商用硬的沒有成功瓦解掉東夷,倒是姬周一方面軟著來,另一方面各種陰暗動作不斷,有那麼點要成功瓦解東夷了。

到底是哪種手段好?能將目的達到就行了,難道不是嗎?

呂武親自走了一遭徐國,親眼看到了什麼叫一馬平川又無險可守。

他依稀記得歷史上徐國是被吳國所吞併,過程中不存在什麼血戰,有的就是逐漸蠶食,再一擊定乾坤。

另外有一點,各個東夷體系國家或勢力固然是被諸夏諸侯所攻滅,功勞什麼的則是跟姬周無關。

原因是到了那個歷史階段,各諸侯早就不奉行周王室的辦事方法,他們有自己花樣百出的手段。

歷史上,從北方進軍南下就那麼幾個優質方案,大多數要麼是走“徐”這邊,再席捲南方;不然就是從巴蜀那邊繞,沿著長江一路席捲南方。

兩個方案各有優劣,其實不止是因為地形的因素,有著太多的方方面面,比如經濟需要,或是獲取糧秣難易,等等的考量。

他們一路向南,直至來到大江邊上。

這一條大江跟大河比,著實是有點不知道該怎麼比,要說歷史意義,兩條河系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一樣是遠古人們盤踞棲息的所在,再產生屬於自己的文明。

從戰略角度來分辨,大河某種程度上是抵禦北方遊牧部落的屏障,只是一旦要用到大河來禦敵的話,只證明那個王朝就是個廢物;而大江就是一個南北分治的依仗,不止一個割據勢力依靠大江擋住北方的強敵。

呂武看著江面,說道:“此為何處?”

他記得這一片區域好像有發生過大戰?不是現在,是在久遠的以後。

那是東晉小朝廷擊敗了前秦的苻堅,讓苻堅的“投鞭斷流”成為笑話。

而這是呂武記憶出現錯誤了。

他們並沒有經過“淝水之戰”的區域,並且“淝水之戰”並不是發生在長江沿岸。

有一句話叫“滄海桑田”,目前是公元前550年,距離“淝水之戰”有將近千年之久。

現階段沒有一個叫“苟陵”的湖泊,“淝水”也不存在,不是沒有這兩個名字,就是真的沒有湖泊和河流。

梁興答道:“此處喚為‘長岸’,楚侯便在大江南岸。”

啊?這個“長岸”有什麼來歷嗎?

至於說熊招在大江南岸,一眼看去並沒有大股人馬,看到的只有濃密的綠色。

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大江北岸,渡江之後還要走上約二十裡才到“蕪湖”。

當然,現在“蕪湖”被稱呼為“鳩茲”。

四個國家合起來的人數超過十萬,怎麼渡河啊?

“諸君,嬰以為可先遣人過河,尋楚侯調來舟船?”晏嬰近期的存在感挺強的。

他是“臣”,無法直接跟“君”交流,經常讓呂光拜訪呂武,再跟在身邊,談一些關於變法的事。

呂武本身就挺好奇齊國是個什麼樣的變法方式,很樂意跟齊國的君臣聊一聊。

齊國則是想從漢國取經,不介紹自己的變法情況,怎麼讓呂武給些意見?

後面,士匄和中行吳加入到“群聊”中去,四位國君以及隨行的大臣沒少對變法提出看法,有沒有自己的理解是一回事,對變法有想法又能不能幹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晏嬰的建議很有建設性。

本身就是楚國邀請四國南下,肯定是要提供一些幫助的呀。

當然,四國也能自己打造舟船,問題只是用來一次性過江的話,是不是太奢侈了?

或者說,四國造舟或許能辦到,造船嘛……範國和荀國沒有那技術。

齊國臨海,肯定有自己的造船技術,只是比不上楚國和吳國。

至於漢國?現階段的造船技術儲備呂武有,只是沒有拿出來。

楚國那邊得到請求,不知道是為了顯擺還是什麼,反正真的在極短的時間內調來了大批的舟船。

四國怎麼敢乘坐楚國的舟船渡江到南岸,不怕回不到北岸嗎?

這裡牽扯到“道義”方面的因素,楚國沒發瘋不會去攻擊四國,再則哪怕是攻擊也要打得過合兵十萬的四位諸侯。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再則說了,四國若是想回到北岸,沒船還不能找另外可以渡河的地點嗎?

來到南岸,呂武再一次看到了熊招,兩人對視了十幾個呼吸的時間。

熊招很乾脆地無視了士匄、中行吳和呂光,邁步走向呂武的同時,臉上帶著蜜汁笑容。

“陰子……,漢侯,寡人早知有今日。”熊招的笑容顯得高深莫測。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