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道無垠之奇偶平行空間 > 第四百六十五篇 藍色星球“天網戰略”十一

第四百六十五篇 藍色星球“天網戰略”十一

另一個在小行星主帶外緣的高傾角家族是福後星族,軌道在距離太陽2.25到2.5天文單位之間。主要由S-型的小行星組成,在靠近匈牙利族的附近有一些E-型的小行星。

最大家族之一的花神星族已知的成員超過800顆,可能是在十億年前的撞擊後形成的,主要分佈在主帶的內側邊緣。

在主帶的外緣有原神星族的小行星,軌道介於3.3至3.5天文單位之間,與木星有7:4的軌道共振。

希爾達族的軌道介於3.5和4.2天文單位之間,與木星有3:2的軌道共振。

相對來說,在4.2天文單位之外,直到與木星共軌的特洛伊小行星之間仍有少量的小行星。

證據顯示新的小行星族仍在形成中(以天文學的時間尺度),KarinCluster顯然是在570萬年前在一顆直徑約16公里的母體小行星碰撞後產生的。

Veritas族是在830萬年前形成的,證據則來自沉積在海洋被復原的行星際塵埃。

在更久遠的過去,曼陀羅族誕生在4億5千萬年前主帶中的碰撞,但年齡的估計只是根據可能成員軌道元素,而不是所有的物理特徵。不過,這一群可以作為黃道帶塵埃的一個材料來源。

其他形成的群還有伊安尼尼群(大約在150萬年前後),可以提供小行星帶內塵埃的另一個來源。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小行星半長軸分佈圖主要用於描述在太陽附近小行星的範圍,它的價值在可以推斷小行星的軌道週期。

就所有小行星的半長軸而論,在主帶會出現引人注目的空隙。在這些半徑上,小行星的平均軌道週期與木星的軌道週期呈現整數比,這樣與氣體巨星平均運動共振的結果,足以造成小行星軌道元素的改變。

實際的效果是在這些空隙位置上的小行星會被推入半長軸更大或更小的不同軌道內。

不過,因為小行星的軌道通常都是橢圓形的,還是有許多小行星會穿越過這些空隙,因而在實際的空間密度上,在這些空隙的小行星並不會比鄰近的地區為低。

這些箭頭指出的就是小行星帶內著名的柯克伍德空隙,主要的空隙與木星的平均運動共振為3:1、5:2、7:3和2:1。

也就是說在3:1的柯克伍德空隙處的小行星在木星公轉一圈時,會繞太陽公轉三圈。在其他軌道共振較低的位置上,能找到的小行星也比鄰近的區域少。(例如8:3共振小行星的半長軸為2.71天文單位。)

柯克伍德空隙明顯的將小行星帶分割成三個區域:第一區是4:1(2.06天文單位)和3:1(2.5天文單位)的空隙;第二區接續第一區的終點至5:2(2.82天文單位)的共振空隙;第三區由第二區的外側一直到2:1(3.28天文單位)的共振空隙。

主帶也明顯的被分成內外二區帶,內區帶由靠近火星的的區域一直到3:1(2.5天文單位)共振的空隙,外區帶一直延伸到接近木星軌道的附近。(也有些人以2:1共振空隙做為內外區帶的分界,或是分成內、中、外三區。)

小行星帶所擁有的質量僅為原始小行星帶的一小部分。電腦模擬的結果顯示,小行星帶原始的質量可能與地球相當。但由於重力干擾,在幾百萬年的形成週期過程中,大部分的物質都被拋射出去,殘留下來的質量大概只有原來的千分之一。

當主帶開始形成時,在距離太陽2.7AU的地區就已形成了一條溫度低於水的凝結點線(雪線),在這條線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夠累積冰。而在小行星帶生成的主帶彗星都在這條線之外,由此成為造成地球海洋的主要因素。

小行星依然會受到許多隨後過程的影響,如內部的熱化、撞擊造成的熔化、來自宇宙線和微流星體轟擊的太空風化。

主帶內側界線在與木星的軌道週期有4:1軌道共振處(2.06AU處),任何天體都會因為軌道不穩定而被拋射出去。

小行星帶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天文單位是天文學中計量天體之間距離的一種單位。以A.U.表示,其數值取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964年決定採用1A.U.=1.496x108千米,自1968年使用至1983年底;又於1978年決定改用1A.U.=149,597,870千米,從1984年開始使用。

此常數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系由所測的太陽視差計算得出;60年代以後則據雷達天文觀測,由光速和單位距離光行差tA匯出。一般用以計量太陽系中各天體間的距離。

“天文單位”一詞出現於1903年。1938年以前,天文單位是指在沒有大行星攝動作用(見攝動理論)下,從地月系質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或者說地月系質心繞太陽公轉的無攝動橢圓軌道的半長徑。

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頒佈了一系列天文研究採用的最重要單位,其中之一就是被稱為“天文單位”(簡寫為AU)的日地距離。按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原始定義,日地距離是“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沿以太陽中心為圓心的圓軌道,以每天0.01720209895弧度的角速度運動的無質量粒子的軌道半徑”。

當時公佈的資料為1天文單位等於149597870.691千米。

這樣定義的日地距離除了定義本身晦澀難懂外,還有個讓人很難接受的問題:既然是“基本單位”,似乎應該是個定數,但按照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天文單位是個不斷變化的數值。首先,太陽的質量在不斷減小,導致天文單位的數值也在緩慢改變。其次,根據廣義相對論,時空的定義是相對的,與觀測者所處的時空有關。按照上述定義,在太陽系內不同地方測量到的天文單位數值就會不同,比方說在木星(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行星)上測得的天文單位與在地球上測得的要相差1000多千米。

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2012年8月30日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發表了B2決議,全票透過更改天文單位的定義。規定將天文單位的長度確定為149597870700米,不再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數值。

天文學家利用三角視差法、分光視差法、星團視差法、統計視差法、造父視差法和力學視差法等,測定恆星與我們的距離。

恆星距離的測定,對研究恆星的空間位置、求得恆星的光度和運動速度等,均有重要的意義。

離太陽距離在16光年以內的有50多顆恆星。其中最近的是半人馬座比鄰星,距太陽約4.2光年,大約是40萬億千米。

三角視差法:測量天體之間的距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文學家把需要測量的天體按遠近不同分成好幾個等級。

離我們比較近的天體,它們離我們最遠不超過100光年(1光年=9.46×1012千米),天文學家用三角視差法測量它們的距離。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最強魔神系統 一點風骨 兵王無敵 榮耀與王座 這個首富有點牛 修仙暴徒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近身武王 鬼志通鑑 欺天大世
相鄰推薦:
重生之仙路青楊大域無僵吃出一個渡劫期看你第一眼王強的逆襲之路生在唐人街星空下的傳唱黴靈師機破星河與罪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