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文明破曉 > 第452章 中英經濟與中英戰爭(十二)

第452章 中英經濟與中英戰爭(十二)

莫里循是澳大利亞人,談到審判澳新軍團的時候神色自若,這份涵養讓吳有平很是佩服。聽聞吳有平提起要在媒體戰中夾帶點‘宣傳’,莫里循甚至很欣賞這個看法。

與會的不僅有莫里循,還有農業部負責特色經濟作物的一位呂司長。呂司長負責的就是西南地區特色經濟作物,聽到要為廣西白棕繩做宣傳,神色中全是歡喜。

等莫里循說完,呂司長立刻介紹起此事,“主席對經濟作物太瞭解了……”

“別亂說話!”吳有平不客氣的打斷了呂司長的發言。

呂司長一愣,不明白吳有平這是何意。不少特色經濟作物的安排都是何銳安排的,反饋的資訊也都是好消息。就在呂司長不知所措的時候,吳有平正色說道:“不要什麼事都往何主席身上扯。種植劍麻是中央的安排,由當地同志們辛辛苦苦工作,研究,完成了種植。若是種得好,就往何主席身上扯。那麼種的不好,又該找誰負責任?呂司長,科學就是科學!”

被吳有平這麼講,呂司長當然不服氣。但呂司長也不得不承認,吳有平的態度更合理。此時莫里循打起了圓場,“在廣西推行的如何?”

呂司長儘快平復一下心情,才情緒不高的說道:“從23年開始,就在南方嘗試規模化種植。24年後,隨著我們進入西南,開始在廣西一些土地貧瘠的地區開始種植。除了種植之外,也開設了研究所。比較起來,廣西種植的劍麻生長的非常好。劍麻這種植物耐貧瘠,雖然需要的雨水多,卻不耐浸泡。廣西很多貧瘠地區恰恰符合這種條件。除了廣西,我們也在緬甸有類似地理環境的地區開始推廣種植,那些地區本就人口稀少,推行起來難度很小。”

聽了這話,吳有平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鍾義府有點得意的神色。在能夠指揮戰區的將領中,徐乘風沉穩,鄭四郎激烈,胡秀山細緻,程若凡聰明,鍾義府屬於綜合型,相當圓融。

在緬甸推廣劍麻,鍾義府明顯是想為以後做準備。而且這麼做也不是沒有道理,戰爭需要大量物資,如果能夠就地取材,的確可以大大緩解前線壓力。在就地取材的同時,還能拉動經濟。但吳有平覺得鍾義府有其他想法,只是吳有平現在還不想戳破。

讓農業部就廣西貧瘠地區發展劍麻產業的前景做個評估報告,吳有平詢問莫里循,“莫部長,你認為此事好宣傳麼?”

莫里循很是自信,“我們商務部裡面不缺乏這樣的人,即便沒有擅長宣傳的,可以從江南僱個團隊。把白棕繩給宣傳出去。”

吳有平自己是想不出這樣的宣傳該怎麼進行。中國人對殺人武器非常忌諱,如果把白棕繩與絞索聯絡到一起,哪怕是高階絞索,想來人民看到白棕繩的時候也會覺得不舒服吧?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不過術業有專攻,既然莫里循認為沒問題,吳有平也只能讓莫里循去做。會議結束後,吳有平怎麼想都覺得不太舒服,索性命秘書給鍾義府發去電報,‘鍾司令,你頗有諸葛孔明出祁山的風采。’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鍾義府接到電報的時候正在與後勤部門開會,前線已經暫時平穩了兩三個月。這讓緬甸戰區有充足的時間在緬甸修路。

“現在從國內通往緬甸的兩條公路已經修通,從緬甸進入阿薩姆地區的道路已經修通,現在正在拓寬。”

“徵集勞工的工作進行的相當好。緬甸群眾真的是溫順,我們確保按照定下的工錢和工作量執行,到現在為止,緬甸群眾並沒有與我們之間爆發衝突。”

……

鍾義府在緬甸搞革命的時候完全沒有束手束腳的感覺,修路就是很重要的革命手段。

此時通訊員送了一份電報給鍾義府,看著電報上居然只是寫了,‘你頗有諸葛孔明出祁山的風采’。鍾義府愣住了,搞不清楚吳有平想說啥。

此時後勤部門已經彙報完工作,同志們看向鍾義府,等著鍾義府做出指示。鍾義府想了想,問道:“花費在預算之內麼?”

後勤部門的同志立刻答道:“都在預算之內。”

鍾義府正準備散會,低頭看到了手上的電報,就問道:“部隊裡誰對三國比較瞭解?”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同志們互相對視,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些三國的故事。但誰也不敢說自己真的瞭解三國演義,想了一陣,有人說道:“於岑師長好像挺懂三國。”

“對,我見過他平日裡就帶了本三國演義在看。”

“請於師長到我這裡來。”鍾義府命道。

於岑指揮的師參加了兩次進攻西孟加拉地區的戰鬥,損失雖然不大,但體力消耗很大。此時他和其他參加了激烈戰鬥的部隊一起回到昆明修整。接到命令,當即趕到了鍾義府的辦公室。一見到鍾義府,就舉手敬禮,“司令,於岑前來報到。”

“於師長,我看過你的報告。你在報告裡認為如果下一次進攻西孟加拉地區,最好能夠繞路尼泊爾。不知你為何這麼考慮?”

於岑心中一喜,原來自己的報告真的被鍾義府看到了,便果斷答道:“司令,尼泊爾已經被英國控制,但該國始終想擺脫受控制的地位。現在英國在進入西孟加拉地區構築了很堅固的野戰工事,我們可以走尼泊爾,繞到英軍後方發動進攻。”

“我們可以派輕步兵走尼泊爾,但是英軍陣地上都是重火力,你想讓輕步兵衝擊英軍的堅固陣地麼?”

“我認為,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英軍的交通線和柴明達爾稅收體系。根據戰俘營的吳佩孚將軍送來的審問情報,印度本地人對柴明達爾十分痛恨。尤其是印度低種姓百姓。我們之前兩次進軍西孟加拉地區,在摧毀這些稅收系統的時候,當地百姓完全沒有任何參與到與我們對抗的行動中。而且被俘的印度士兵們聽到這些,不是高種姓出身的士兵都很高興。”

柴明達爾是英國人在印度構建的‘包稅人’制度,包稅人的工作是完成英國分派下去的稅收額度。只要完成了這個額度,英國統治者並不在意包稅人幹了點啥。鍾義府看到的報告中說,這幫柴明達爾已經開始收水稅。以至於激發了印度人民的極大仇恨。

見於岑分析的很清楚,鍾義府覺得於岑很符合現在對英作戰的需要。何銳反復強調,如果想結束中英戰爭,中國就不能真正入侵印度。印度是維繫大英帝國的根本,中國要動搖英國的根本,英國就只能和中國拼命。

但是不打疼英國,英國也不會選擇妥協,怎麼在沒有誤解的情況打疼英國,這個分寸很不好掌握。於岑無疑明白了如何掌握分寸。

“既然如此,你有做更多準備麼?”鍾義府問道。

於岑立刻拿出到司令部前已經準備好的計劃,送到鍾義府面前。鍾義府快速瀏覽一遍,卻不置可否。只是說道:“你先回去吧。”

這不冷不熱的態度讓於岑有些失望,只能告退。剛轉身走了兩步,就聽鍾義府問道:“等一下。”

於岑覺得自己的計劃應該是得到了鍾義府的認同,連忙轉回身。就聽鍾義府問道:“於師長,諸葛明出祁山,到底都做了些什麼?”

“七擒孟獲。”於岑隨口答道。說完,他才發現不對。鍾義府問的是出祁山,而不是徵南蠻。於是連忙糾正道:“不是七擒孟獲。我想著在緬甸打仗,想岔了。”

說完,於岑又想了想,說道:“失街亭,斬馬謖,木牛流馬,屯田,空城計,上方谷……”

“等等。屯田是怎麼回事?”鍾義府問道。

於岑不知道鍾義府怎麼對屯田感興趣,卻認真解釋道:“諸葛亮出祁山後,軍糧運輸不便,就在當地屯田,與百姓約定糧食分配。之後司馬懿打過來,以空城計嚇退司馬懿。”

“明白了。你先回去吧。”鍾義府命道。

塔讀@

等於岑離開,鍾義府稍加思考,就確定了吳有平那封莫名其妙的電報是什麼意思。

打仗靠的是物資,也就是農耕階段說的‘錢糧’。緬甸盛產柚木等高階木材以及紅寶石,阿薩姆地區則盛產茶葉。商務部,農業部,對此自然有看法。

只要把道路修通,非常多的商品就能透過滇緬公路運到中國來。茶葉是高利潤產業,自不用說。負責經濟的部門自有人前來帶話,後勤部門向鍾義府彙報,鍾義府當時就表示‘不想聽’。隨即有告訴後勤部門的同志,“我們只用管有沒有超出預算。”

經濟工作本就是吳有平負責,吳有平應該知道這些事。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相當值得玩味,鍾義府個人並沒有說過他並不想在戰爭結束後把緬甸作為籌碼,交還給英國。

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為了緬甸付出太多,更因為鍾義府在緬甸視察過後發現,與緬甸接壤的雲南省在中國都屬於窮困省份。與雲南比,緬甸還要再窮些。如果把緬甸交還給英國,等於親手把緬甸人民送回到火坑裡。不佔領印度,鍾義府還能接受。因為到現在為止,國防軍並沒有在印度建立起新政府。但上緬甸地區已經阿薩姆地區已經建立起了新的管理當局,除非將這些人帶回中國,否則國防軍一旦撤出,加入管理當局的緬甸本地革命者就會被英國人屠殺。

吳有平的電報只怕是在很有分寸的在提醒鍾義府。即便知道這些,鍾義府卻還是不肯放棄。背信棄義,把革命者推入火坑,鍾義府無法接受自己做出這樣的事情。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走陰夜話之打更人同時穿越萬界的我,加入了聊天群侯府嫡女上位手札蓋世人王逆境修天我的師父是美女逃荒路上我靠千億物資富養全家掌御天劫天災合成大師極限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