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漢末第一兵法家 > 第三百六十六章 漁營,立

第三百六十六章 漁營,立

又一日過。

傍晚,魯犁又有好消息來,說是,魚鷹舟做好了。

李孟羲驚訝,能這麼快?

昨天沒做好,今天一天行軍卻做好了,難不成,是行軍之時,在車上做的?

一問,還真是。

前邊有人提了行軍時,一人拉車,一人車上幹活的做法,匠營推廣了這個方法,白天也能做活兒。

這不,魚鷹舟就是這樣在一個白天被木匠們用木板給拼成了。

叫上關羽劉備之後,“魯犁,船在哪?走,拿上,咱去河上試試。”李孟羲迫不及待要一看成果。

魯犁跑回去,眨眼間,便扛過來一艘小舟。

跟李孟羲記憶中的一樣,這小船是成H形的,左右兩個船艙是香蕉形狀的。

李孟羲好奇,木匠們用木板做成的小船,密封性是如何保證的。

魚鷹舟很輕便, 魯犁扛著就能輕鬆扛走。

李孟羲總覺得,魯犁把船做的小了點。

可能是因為見過真正的魚鷹舟, 印象深刻, 所以才能感覺的到細微的差別吧。

再去婦孺營, 看漁網如何了。

分發給婦人們編網的活兒,婦人們白天行軍, 也在車上邊照看小娃娃,邊就編漁網,編出了漁網十三副, 效率很高。

魯犁扛著船,再有一些士兵帶著漁網,一群人浩浩蕩蕩朝河邊走去。

魯犁扛著的魚鷹舟,船體很奇怪。

所有人都驚奇, 這麼小的一個小船,能浮在水上嗎。

今日紮營,離營地五里多,斥候探得,有河。

走了五里,見一大河。

魯犁把魚鷹舟從肩膀上拿下,小心翼翼的放水裡。

魚鷹舟下水, 下水之後,一下就出現了問題。

首先不知怎麼搞的,這船一邊高一邊低,其次, 可能是船艙做的有點小,浮力不夠, 入水線很深。

李孟羲隱約覺得有些不妙。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木匠們第一次做船, 能保證不漏水已經十分難得了。

船在水上放了一會兒, 沒沉。也就是說, 沒有進水。

“誰水性好?上船試試。”李孟羲向眾人問道。

立刻, 就有一名士卒自告奮勇出來。

這個會水的士卒走到河邊,趟著水走近魚鷹舟, 一腳往上踩了上去,就這一腳, 魚鷹舟被一腳踩的一邊一歪差點沉到水下去了。

士卒慢慢的爬上魚鷹舟,一腳踩著一邊的船艙上的擋板, 晃晃悠悠的站穩,最終, 雖然船艙都快完全沒進水裡了,但是,足夠證明,如此輕量化的船隻,能經受的住一個成年人的重量的。

還不錯。

站在船上的士卒,沒多久,很快因為船進水了,船往下沉,被迫跳進了河水中,李孟羲微微點頭。

魚鷹舟還是從下面漏水了,原因是船底的榫接結構不夠緊湊,有水滲到船艙裡了。

一群沒做過船隻的木匠,第一次做船,漏水正常,第一次就能把東西做好才是意外。

雖然魚鷹舟下水不消三分鐘就結束了使命,但今天漁網多,足有十三張大網。

士卒們三五一群揹著漁網,提著木桶,分別向上下游去捕魚去了。

昨日用一張破網捕魚,李孟羲還興高采烈,今日網多人也多,能捕到更多的魚,捕魚的場面更壯觀,李孟羲反而興趣寥寥。

昨天不知道能不能在河裡捕到魚,而今天很清楚的知道一定會有很多魚,這就是差別。

當能預料到結果之後,就缺乏了一點期待感。

李孟羲覺得捕魚有些無聊了, 架不住弟弟非要去跟著看。

“哥哥,俺們去看逮魚不?”弟弟拉著李孟羲的胳膊晃啊晃的。

“哥哥,咱倆一路去看逮魚嗎?”弟弟鍥而不捨。

“走!”李孟羲就想看著河水好好發會呆,拗不過弟弟, 只好站起來,拉著弟弟的手,帶他去上下游看人家撒網去。

“玄德公,關將軍,我們去了。”李孟羲跟劉備關羽二人說了一聲。

劉備關羽看著他哥倆,面帶笑意,“別到水邊,當心掉河裡。”劉備告誡。

李孟羲揮了揮手,示意聽到了。

就算劉備不說,李孟羲也會防備著水邊的。

又不會游泳,真掉水裡,鐵定完蛋。

無名河流水域寬闊,河邊撿起石頭隨便往河裡一丟,就能聽見撲通的一聲響。

可見水是很深的。

人家在撒網捕魚,撒網的時候,弟弟歡快的尖叫,網拉上來,弟弟還是開心的亂嚎。

李孟羲有心想說,你這麼大聲音,有魚也給驚跑了。

跟著士卒們沿著河流向上,有時好幾網不見魚。

這很正常,在岸邊撒網本就不好捕到魚。

不久後,終於有一網網到了魚,大人們把網翻開,網裡有一隻小螃蟹。

戰兵把螃蟹拿起,伸手遠遠的朝李孟羲哥倆這邊遞。

“是什麼嗎?”弟弟很想去拿,又不敢去。

“自己去拿。”李孟羲摸了摸弟弟的頭,“記得說謝謝。”

得到李孟羲的許可,弟弟歡快的跑了過去。

像是得到了了不得的寶物,弟弟手裡捧著一個小小的螃蟹。

“哥哥,你看!”弟弟跑回來,眼睛笑成月牙了,高高的舉起手,讓李孟羲看他攏在手心的小小的一隻螃蟹。

李孟羲就看著,小螃蟹伸出鉗子就要往弟弟手指上夾。

“……當心,螃蟹要夾你了……”

李孟羲話還沒說完,弟弟就哎吆了一聲。

螃蟹夾到他手了。

弟弟氣呼呼的把小螃蟹捏起來,準備好好教訓它,李孟羲不厚道的笑了。

捕魚一直持續到了傍晚,今日魚獲依然不少,李孟羲跟著的這一張網,大人們網到的魚有小半桶,少說有三二十斤魚。

從這一張網推斷,十三張網,網到的魚加起來,兩三百斤魚。

磚頭跟著在河邊跑,他玩的很開心。

此時,磚頭手裡,除了一隻小螃蟹外,還有一隻奇怪的兩鰭帶刺的魚。

這種魚李孟羲認識,前世家鄉的堰坑裡,就能釣到這種身上逮幾根刺的魚。

家鄉稱這種魚叫嘎ya,這種魚屬於常見的淡水魚,不同於草魚和鰱魚,這種有刺的小魚長不了太大,其屬於食肉魚類。

嘎ya魚體內小的魚刺很多,吃起來不太方便,但是燉魚湯很好喝。

燉魚湯的話,魚和醋是絕配,再加點蔥姜蒜花椒葉,就那麼一燉,味道絕美。

想著想著,李孟羲都要流口水了。

弟弟一手拿著小螃蟹,一手拿著帶著刺有些扎手的小魚,他看哥哥手中什麼也沒有,覺得哥哥沒有東西玩,有點可憐,於是,很懂事的把小螃蟹給了哥哥玩。

誰要玩會夾手的螃蟹,李孟羲嫌棄的看了一眼弟弟遞來的螃蟹,不好拒絕弟弟的好意,只好把螃蟹拿到手裡。

今日魚獲不錯,但缺乏儲存手段,魚不能久放。

大人們在河邊把魚處理乾淨,然後,踩著落日的餘暉,提著桶回去了。

魚獲的分配,民夫營依然是沒有的,因為民夫營沒有能平等分配的編制基礎。

對於的分配,李孟羲有點計劃。

關羽的前鋒八百人,每日奔襲,累的狗一樣,得需要更多的營養補充,這些魚除了給婦孺營留下的一些以外,正好讓關羽給捎帶回去。

魚用麻繩一串串穿在鰓上穿起來,一串七八條魚,拎起看著很喜人。

東西雖然不多,但關羽樂開花了。

這活像走親戚的時候,走一趟臨回去的時候捎帶點東西。

晚上,白水煮魚,味道太寡淡了。

要麼像日本鬼子那樣,把魚片成一片一片的,然後撒上粗鹽顆粒,或許味道好一些。

如果有醬,芥末,味道就更好了。

芥末,芥菜旮瘩,漢代應該有的。

倭人所謂的魚生,在中原飲食發展的早期階段早就有過,古人把生魚片,生豬腿切片烤了吃,稱之為“炙”。

在中原的食物加工技術發展成熟之後,有了更多更好的烹飪方式之後,魚生之類的落後吃法便被淘汰了,只有倭人還以吃生食引以為傲,還說什麼傳統。

當天晚上,婦孺營除煮粥以外,照例是有一灶專門來煮魚湯,李孟羲帶著弟弟盛了碗魚湯,喝了一口,腥味很重,李孟羲再一次感慨,要是有花椒葉多好啊。

幾乎沒怎麼放鹽,白水魚肉,還不如烤著好吃呢。

魚頭好像沒人要,李孟羲於是就撿了三四個大魚頭,他跟弟弟吃魚頭吃的很開心。

晚上,吃完飯,照例去練兵。

隨著練兵的進行,李孟羲回憶到的軍訓相關的細節也越來越多,越練越順手了。

劉備在一旁正大光明的偷學李孟羲的練兵術,這就不說了。

屠匠營和漁營已立。

需要屠宰牲口的時候,屠夫們需要的工具,除了吊牲口的三角木架,還有用於分肉剁骨的桌子,桌子木匠營已經在做了,要不了多久,就能做好一些方便剁肉的桌子。

桌子到底能有多好做呢——只用做一個木板,再在木板上掏四個洞,洞裡插上木棍,桌子就成桌子了。

車輛是價效比極高的運輸工具,有人力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屠夫所需的工具有桌子,木架,還有殺豬刀,斧頭之類的小工具。

有了車輛,桌子正好放在車上,搭建三腳架的木槓也可以放車上。

屠夫營所需的東西好湊,漁營,即,專門的捕魚隊,需要的工具就不太好弄了。

捕魚隊需要網,需要漁船,需要盛魚的簍子,需要刮魚鱗的刮刀。

網和簍子最好解決,漁船雖說第一版漁船下水沒兩分鍾就沉了,但做出堪用的漁船也就是幾天的事。難點在刮魚鱗的刀具,刀具只有環首刀可選。

對刮魚鱗這樣細微的工作來說,環首刀太笨重了一點,太影響效率。

李孟羲很清楚刮魚鱗用什麼刮比較快捷方便,在菜市場見過很多,人家刮魚鱗是用很小的水果刀那麼大小的小刀,再不行,用剪子刮鱗也是一樣的。

想到了刮魚鱗的工具,李孟羲突然又想到,傍晚河邊處理魚的時候,魚腸魚鰓啥的,都直接扔河裡了。

一條魚,腸子內臟魚鰓啥的,佔據魚體重的三分之一,就拿今日來說,今日十幾張大網同時撈魚,估計網到的魚有百十斤,也就是說,百十斤魚,處理之後,有三十來斤的魚腸魚鰓之類的就丟掉了。

魚腸魚鰓人肯定是吃不得的,吃了說不定還壞肚子。

可是,這麼三十斤魚腸魚內臟,好歹也是很難得的蛋白質,在蛋白質稀缺的年代,扔了多少有點可惜。

要不,養個鴨子?或者養一隻下蛋母雞?

按照能夠捕魚的頻率,和捕魚的數量來看,捕到的魚宰魚剩下的腸子魚鰓之類的,再怎麼說也足夠喂一隻生蛋的雞鴨。

好吧。

可以不用消耗任何糧食,軍中可以多養三四只雞鴨鵝……鵝就算了,這玩意兒吃的多,還他喵的咬人,不養鵝。

此事可行。

雞籠鴨籠什麼的根本不成問題,那麼多木匠,做不出一個雞籠,見鬼了。

有了雞,就有了雞蛋,李孟羲看著弟弟消瘦的小臉,想到弟弟有雞蛋吃了,李孟羲臉上露出了笑意。

可是,行軍多久了,遇到多少村落,沒見雞叫狗叫。

說漢末亂世,說千里無雞鳴,竟然不是誇張手法,而是真的,行軍千里,不聞一聲雞鳴。

但願,隨後行軍會遇到一些村落吧,然後順便買些雞鴨給養起來,養雞鴨下蛋給弟弟吃。

怕此事忘了,當晚李孟羲睡覺之前,把之記下。

“古之行軍,第五種補給方法。

為蓄養。

每日捕魚,殺魚之後,遺留魚鰓魚腸等多達幾十斤。

魚鰓魚腸人不能吃,可用於餵養下蛋雞鴨,不耗口糧一兩而每日可得蛋。”

李孟羲又學到了一種厲害的後勤補給方法。

其實,這個蓄養法,還真的有人用。

據說,成吉思汗的騎兵的馬匹就能源源不斷的產馬奶,依靠這些馬奶,成吉思汗的騎兵解決了後勤問題,只要有草的地方,馬就能吃草,人就能喝馬奶。

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是冷兵器時代唯一一支擺脫了後勤限制的軍隊,於是才能來去如風,才能一口氣打到歐洲。

換由其他需要後勤的軍隊,斷然做不到一個勁兒往前打。

李孟羲悟到了一個強悍的補給法,此戰法,囊括了成吉思汗的補給法,更是結合中原環境和大軍目前狀況,想到了蓄養雞鴨的方法。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一夜過去。

從那場大雨的雨夜開始算,雨夜之後,第一天,為了休整,全營停了一天;第二天,開始安排教書先生,第三天,魚鷹舟下水,入水就沉。

這是第四天,終於要拔營了。

一早,剛吃完飯,一群人就被劉備送來了。

這群人,有屠夫,有漁人。

然後,這群人中,李孟羲唯一認識的人,就是那個老屠戶,屠信。

“老人家,屠戶營,就由你暫任營正,如何?”李孟羲走上前跟老人攀談。

“敢情好!”老人很爽利的直接應下了。

隨後,由魯犁交付老人一輛板車。

李孟羲又稍微交代了下營規,諸如晚上同營之人,紮營一處,還有按十人一什,按什分配帳篷之類的。

隨後,是漁營,即,為了組建專門的捕魚隊,劉備把民夫營中老練的漁夫們找來了。

新做好的板車,第二輛板車就配備給了漁營。

漁夫們捕魚的所有用具,漁網裝魚的簍子之類的,全部可以放在車上。

車是分給漁夫們了,李孟羲交代網可以放車上。

然後,拿著漁網的漁夫立刻就把漁網往車上一扔,李孟羲看的皺眉不已。

這樣扔垃圾一樣亂扔,網豈不是全纏在一起了,用的時候還得解,多麻煩。

這樣斷然不行。

李孟羲打眼一掃,看不出一群漁夫之中,有誰是出類拔萃的,這些人全都是一個模樣,全都是面目黝黑,一臉憨厚的農人模樣。

想來,在漢代的生產力條件下,大概是很少有專門以捕魚為生的專業漁人的,大多主業還是農民,捕魚不過是副業而已。

民夫營和戰兵營和輜重隊,是組織度相差很懸殊的三部分。

最有紀律的,無疑是關羽的部八百多戰兵,其次,是輜重隊。

然後,是民夫營。

民夫營紀律極差,連隊屬都沒怎麼劃分好。

讓把漁網往車上放,就都往車上丟了,亂成一團,毫無紀律性,可見一斑。

從減輕負重壓力的方面來看,漁網放在空車上,最為合適。

可從管理方面來看,因為漁夫們會把網一股腦車上亂放,李孟羲索性就不讓往車上放網了,漁網讓人揹著。

誰背漁網,鋪蓋可以放在板車上。

鋪蓋卷亂放無所謂,漁網亂放就纏一起了。

粗略了安排了漁營的事務之後,李孟羲再三交代,車上不能放漁網,問漁營營副,那個身材高大臉上一道長疤的人,問他記清了沒。

此人竟有些口吃。

“聽……聽……聽明白了。”

此人回答之時,李孟羲抬頭看,發現此人不僅口吃,說話的時候還有點緊張。

不至於吧,跟關羽說話緊張倒也罷了,關羽那個很有壓迫感的身高,那種不怒自威的氣場,還情有可原。

李孟羲自付,我就這麼高一點的一個小娃娃,你怕個錘子。

至於嗎這麼膽小嗎,就算是木訥的魯犁,雖然拙於言辭,但當時讓魯犁管木匠營的時候,魯犁可沒有緊張。

李孟羲隱約感覺,漁營挑的這個人,好像不太適合。

沒得辦法。

有事,找內行領導內行,也不一定能行。

就拿漁營來說吧,李孟羲找一個真正的漁人來管理漁營,可漁夫沒有管理能力。

主要是缺人。

至於人才,得慢慢培養了。

比如魯犁,現在匠營事務繁忙,魯犁一個小小木匠,熟悉了匠營事務之後,能管理起所有的事,都不用李孟羲去多插手。

漁營等一段時間,也會走上正軌的。

今日教弟弟寫字,李孟羲想了想,

“嗯,今天學,魚,就學這個字了。”

弟弟聽說學魚,撓了撓頭。

“是這個嗎?”弟弟從被子裡,是掀開被子,從被子裡把一條死魚拿了出來。

李孟羲頓時一個臥槽沒喊出口。

這傢伙把魚放被子裡了啊。

昨天,大人們網魚的時候,把一個小螃蟹和一隻嘎ya魚給弟弟玩,弟弟拿在手裡都不放了。

在吃飯的時候,李孟羲問弟弟,要不把螃蟹和魚烤了吃,弟弟偏不要,非說要拿著玩。

這可好,昨晚睡覺也忘了問魚丟哪裡了,原來是拿著魚睡覺了。

好在螃蟹離了水,早被折騰死了,不然,一隻小螃蟹在被窩裡亂爬,感覺不要太酸爽。

“趕緊把魚丟了,不然咱的被子腥的就不能睡覺了。”

弟弟抓著魚看了兩眼,發現魚不會動了,“奧。”弟弟奧了一聲,把魚丟到了車外。

魚這個字,依然是很典型的象形文字,說其典型,是因為李孟羲一下就想到小時候學的語文課本上,學到魚這個字的時候,課本上配的插圖了。

魚字型是從真正的魚本身演化而來的,但是,顯然不是從剛被弟弟丟下車的那條嘎ya魚演化而來的。

魚這個字型,中間的田字,是魚鱗的象形。

而嘎ya魚,身上沒有鱗的,或者說,是鱗非常細,看起來就像是沒有魚鱗而已。

魚這個字,是魚平放著的的象形,嘎ya魚平放著,也和魚的字型相差很遠。

李孟羲猜測,魚這個字型,是由鯉魚或者草魚演化來的。

這麼猜測的依據有如下。

其一,鯉魚和草魚是中原地區原生魚種,自然界中分佈很廣,是最為常見的魚種。

鯉魚,黃河鯉魚鼎鼎有名。

在上古,自黃河流域繁衍開來的華夏原始部落文明,最容易接觸到的魚就是鯉魚。

其次,是鯽魚和草魚,有大片的魚鱗,一眼就能看出片片分明的魚鱗。

對文字誕生初期的古人來說,記錄象形文字會抓住實物最突出的特徵來記錄。

如果魚鱗細的看不出來像是有鱗,鱗片不突出,古人是不會有動力在象形文字中特意保留魚鱗的結構的。

故,魚這個文字,一定是由有大片魚鱗的魚種演化而來的。

如果中原地區,沒有鯽魚和草魚或其他大片鱗甲的魚種,而只有泥鰍,帶魚之類的帶狀魚的話,那麼象形文字中的,yu就不可能是【魚】的字型,而會是一種長形的字型。

綜此考慮,李孟羲認為,魚這個字,就是從鯉魚演變來的,甚至,是從黃河鯉魚演變來的。

逆推文字演變過程,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更有效率的教弟弟學字。

鯉魚是吧。

李孟羲眉頭微皺,然後用手沾了一點水,在犀面大盾上,用水畫了一個三角狀的魚頭,然後,是菱形的魚身,魚身是一片一片的鱗甲,最後,是魚的w形的尾巴。

李孟羲畫好。

“哥哥,這不是魚嗎?”弟弟一下就認出這是魚了。

最完整的魚的形象,畫完就是這樣的了。

可隨後,又是怎麼一步一步簡化成【魚】了呢。

中間的部分好理解,魚鱗越畫越少,越畫越簡練越抽象,最後就簡化成一橫一豎把一個方框分割成四部分來代表魚鱗了。

魚的尾巴,也好推測,完整的魚尾巴,是一個【w】形狀的,然後越寫越簡單,就變成了四個點了,最後,四個點就進一步變成一橫了。

唯一讓李孟羲不好理解的是,三角形的魚頭,是怎麼越寫越複雜,變成了撇橫撇了呢?

想不明白,沒辦法,只能讓弟弟死記硬背了。

“來,磚頭,哥哥教你魚怎麼寫。”

李孟羲一筆一劃的教弟弟如何把魚這個字寫好。

漢代的yu字和簡體字不同,下邊還是四點水,不是一橫,李孟羲給弟弟解釋說,那像不像四個水滴,魚從水裡拿上來,會不會滴水?

弟弟一下就理解了。

李孟羲獨特的教法,弟弟學起來很快。

魚這個字,弟弟一會兒就學會了。

弟弟還問,為什麼魚中間是田呢,是不是就是說,魚的鱗就像田那樣,一塊一塊的。

李孟羲笑了,漢字的優勢就是如此。

鱗次櫛比,這個成語,就是說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著一個,很整齊。

雖然,田字,與魚字中的田,演化的本來不是同樣的事物,但最終,演化成了同樣的字型。

魚鱗和田地,有著同樣的屬性,整齊,排列,區分分明,等等。

象形文字很有趣味。

李孟羲沒有教弟弟整齊是什麼意思,弟弟就已經自己學會了,像田和魚鱗那樣的,弟弟已經有了整齊的意識,只是不會用一個詞語表達出來而已。

既然魚教了,花鳥魚蟲,也順便教弟弟好了。

李孟羲去想花鳥魚蟲其象形字體是怎麼演化來的,一想,霍,沒有思路。

李孟羲此時,很想找塊殷商時期的甲骨,看看象形的花鳥魚蟲是怎樣的。

考古李孟羲沒得興趣,通曉文字淵源,對文字教育大有裨益。

因為沒能想到花鳥蟲這三個字的甲骨文是什麼樣的,李孟羲就沒能教好弟弟。

弟弟一會兒就能學會了魚是怎麼寫的,但是學【花】【鳥】這兩個字,學了一上午,弟弟還是沒記牢固。

第三百六十六章 漁營,立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穿書後,三個反派崽在我懷裡撒嬌不裝了,我是廚神我攤牌了!手撕邪祟後,玄學真千金被大佬迷上了苟在仙界成大佬神級插班生新婚夜,她被豪門繼承人劈腿熱搜了異界軍火帝國我在偉大航路摸屍那些年奶包三歲半,我是全豪門的團寵大魏錦衣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