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秦漢傳奇 > 58緹縈救父

58緹縈救父

卻說周亞夫乃絳侯周勃次子。周勃二次就國不久病逝。長子勝之襲爵,弟亞夫為河內守。聽說許負還活著,於是邀至署中令她看相。許負默視多時說道:“據君貴相何止郡守,再過三年便當封侯。八年以後出將入相,手秉國鈞獨一無二,可惜結局欠佳。”亞夫道:“莫非要犯罪遭刑麼?”許負道:“這卻不會。”亞夫還要窮詰,許負道:“九年後自有分曉,毋待老婦嘵嘵。”亞夫道:“這也何妨直告。”許負道:“依面相直談,你將來恐怕要餓死。”亞夫冷笑道:“你說我將封侯已出意外,試想我兄承襲父爵方受侯封,就使兄年不永,自有兄子繼任,也輪不到我身上,如何說應當封侯呢?若果然象你說的一樣,既得封侯,又兼將相,為何又會餓死呢?此理令人難解,還請指示明白。”許負道:“這卻非老婦所能預曉,老婦不過依相論相方敢直言。”說至此即用手指著亞夫的口旁說道:“這兩處有直紋入口,依相法應當餓死。”亞夫一聽又驚又疑,幾至呆若木雞,許負揖別自去。

卻說匈奴老上單于病死,兒子軍臣單于繼立,遣人至漢廷報告。文帝又遣宗室女往嫁,重申和親舊約,軍臣單于得了漢女為妻,卻也心滿意足無他妄想。偏漢奸中行說屢勸軍臣單于伺隙入寇,軍臣竟為所動,居然分兵兩路侵邊,一入上郡,一入雲中,統共有六萬餘騎,分道揚鑣沿途擄掠。防邊將吏已有好幾年不動兵戈,驀聞虜騎南來出人不意,慌忙舉起烽火報告遠近。一處舉烽各處並舉,火光煙焰直達甘泉宮。文帝聞警急調三路人馬往鎮三邊。一路出屯飛狐,統將是中大夫令勉;一路出屯句注,統將是前楚相蘇意;一路出屯北地,統將系前郎中令張武。這三路兵同日出發星夜前往,文帝恐有疏虞驚動都邑,乃復令河內太守周亞夫駐兵細柳,宗正劉禮駐兵霸上,祝茲侯徐厲駐兵棘門。內外戒嚴緩急有備,文帝才稍稍放心。

過了數日,御駕親出勞軍,先至霸上,次至棘門,統是直入營中,不先通報。劉徐兩將軍深居帳內,直至警蹕入營才率部將往迎文帝,面色都帶著慌張。文帝不以為怪,隨口撫慰數語便即退出。兩營將士統送出營門,拜辭御駕不勞細述。及移蹕至細柳營,遙見營門外面甲士森列,或持刀,或執戟,或張弓挾矢,如臨大敵一般。文帝見所未見暗暗稱奇,當令先驅傳報,說是車駕到來。營兵端立不動,喝聲且住,並正色相拒道:“我等只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先驅還報文帝,文帝麾動車駕自至營門,又被營兵阻住不令進去。文帝乃取出符節交與隨員,使他入營通報。亞夫才接見來使傳令開門。營兵放入車駕,一面囑咐御車傳說軍令道:“將軍有約,軍中不得馳驅!”文帝聽說後也只好按轡徐行。到了營門裡面,亞夫才披甲佩劍從容出迎,對著文帝作了一個長揖說道:“甲冑之士不拜,臣照軍禮施行,請陛下勿責!”文帝不禁動容,就將身子略俯致敬,並使人宣諭道:“皇帝敬勞將軍。”亞夫帶著軍士肅立兩旁,鞠躬稱謝。文帝又親囑數語,然後出營。亞夫也未曾相送,一俟文帝退出,仍然閉住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顧道:“這才算是真將軍了!彼霸上、棘門的將士如同兒戲,若被敵人襲擊,主將也不免成擒,怎能如亞夫謹嚴,無隙可乘呢?”說罷回宮,還是稱善不置。

嗣接邊防軍奏報,虜眾已經出塞,文帝方將各路人馬依次撤回,遂擢周亞夫為中尉。

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後出身低微,在 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她怕住在宮裡受 呂后的陷害,就請求跟著兒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宮裡那麼闊氣,因此,孃兒倆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漢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麼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麼好處,請你們商議一下改變的辦法。"

大臣們一商量,按照漢文帝的意見,廢除了一人犯法、全家連坐的法令。

卻說齊國有一名醫,複姓淳于,名意,因為他做過齊國太倉長,管理都城倉庫,所以習慣上稱他為倉公。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淳于意家在臨淄,自少好醫,遍求方術。後來到公乘陽慶處學醫,陽慶年已七十餘歲,家中富有財產,子孫眾多,自己醫術雖精,平日卻不肯輕易為人治病,所以外間並無人知他是個名醫,也無人前來受業。如今年紀已老,原想覓人傳授學問,無奈未得恰當之人,見自己兒孫都不是學醫材料,所以也不傳授。及淳于意來到門下,陽慶留心察看,見他奉事先生甚屬盡職,而且專心求學勤勤懇懇,知道可以付託。於是屏去從人,獨喚淳于意密說道:“汝平日所學方書都不是道,汝可一概棄去,吾有古代黃帝扁鵲脈書,用五色診病,能知人死生,並有論藥之書都很精微。我家頗足自給別無所求,因為愛你,故將我所藏禁方秘書悉數教你,你當秘密學習,勿使我子孫得知。”淳于意聽說後喜出非常,急忙離席拜謝道:“先生賜教誠非弟子所望,敢不奉命。”於是陽慶取出許多書籍交與淳于意,令其熟讀,不時替他講解,淳于意晝夜研究盡心領受。到了一年已得大概,陽慶便令其試行治病,頗有效驗。淳于意自以為學問未精仍舊勤學,一直學了三年,醫道精熟,此時年僅三十九歲。乃辭師回裡為人治病,能預決病人生死,一經投藥無不立愈,因此名聞遠近,病家多來求醫,門庭若市。

淳于意與人醫病,都是隨便給資,不計多少。不過一人精力不能應接千人,有時不堪煩擾,往往出門遊行。由於求醫者眾,而倉公又不在家中。有些病家徵候危急,盼他前來救治,誰知日復一日望得眼穿,終是請他不到。有的挨延不過就死了,其家屬不免抱怨。所以平日得他治癒感激的人很多,因他不治而死結怨的人也不少。

到了文帝十二年,有怨家告發淳于意,說他借醫欺人輕視生命。淳于意被捕到官,訊明應受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漢初年的律令,凡做過官的人受肉刑必須押送到京城長安去執行。因此,倉公被押送到長安受刑。

淳于意有?5?個女兒,沒有兒子。淳于意臨行時,女兒們都去送他,哭成一團。淳于意看著?5?個女兒,就長嘆著說:“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難,卻沒有一個有用的。”

聽了父親的嘆息,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紫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於是緹紫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就這樣,緹縈和父親淳于意一起動身去京城長安。

緹縈一路上細心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臨淄相距長安?1000?多千米,一路上父女倆風餐露宿,嚐盡人間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長安,淳于意馬上被押人監獄中。

為了營敦父親,緹紫上書漢文帝為父求情,請求做奴婢替父贖罪。上書中這樣寫道:“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願人身為官奴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意思是: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

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500?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300?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500?或?300?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後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裡,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了一些。

淳于意既得免罪出獄,父女相見悲喜交集,遂同緹縈迴到臨淄。此事喧傳一時,世人皆稱緹縈為孝女。

淳于意既回臨淄,年紀已老,也就家居不出。後來文帝知其善醫,復遣使召到長安,問他學自何師,治好何人?淳于意詳細奏對。除尋常病症外,共療奇病十餘人,統在齊地。小子只將其中一、二事摘列於下:

濟北王召淳于意遍診後宮侍女,有侍女名叫豎,現狀無病,淳于意診其脈畢,因對旁人說道:“豎病傷脾不可勞動,依例應於春日嘔血而死。”濟北王聞知立召此女近前,見其舉動如常顏色不變,心中不信。至次年春,此女捧劍隨王入廁,事畢,王由廁出,見此女未出來,遣人喚之,已倒於廁上,嘔血而死。

齊王黃姬之兄黃長卿宴客於家,淳于意在座,諸客坐定,尚未上食。淳于意舉目觀看,見座中一人姓宋名建,乃齊王后弟,淳于意注視良久便對宋建道:“足下有病,四五日前曾患腰脊痛,不能俯仰,小便不通,若不急治,病將入腎,此名腎癉,乃由執持重物而得。”宋建聞言不覺驚異道:“君言良是,吾真有腰脊痛之病,前四五日適值陰雨,黃氏諸婿來到我家坐談,見我家倉下有方石一塊,眾人爭往搬弄,我也學其所為,無奈用盡力量不能將它舉起,只得罷手。誰知一到晚間腰脊大痛,小便不通至今未愈。”說罷請淳于意診治,淳于意為開一方,服藥十餘日而愈。?班固有詩讚緹縈: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

太倉令有罪,就遞 長安城。

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書詣闕下,思 古歌《雞鳴》。

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

聖漢 孝文帝,惻然感至情。

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後人又有詩讚緹縈道:

欲報親恩入漢關,

奉書一闕拜天顏,

世間不少男兒漢,

可似緹縈救父還。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一點風骨 這個首富有點牛 榮耀與王座 最強魔神系統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兵王無敵 修仙暴徒 鬼志通鑑 近身武王 欺天大世
相鄰推薦:
詭秘:惡魔獵手重生當惡女:王妃殺瘋了我在末世無限升級避難所捏碎系統後,真千金被國家團寵了成為怪談就算成功逍遙小房東大明國師讓你當兵戒網癮,你成軍官了斬邪史書三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