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宋帝國征服史 > 第二十章 文治(上)

第二十章 文治(上)

大宋宣和五年七月十七,戊辰。【西元11年8月10日】

基隆府。

東海王宮御書房。

“鄭居中死了?……”趙瑜皺起眉頭,用手指敲了敲桌子,名字有些熟悉,但卻想不起來在哪裡聽過。他抬眼問趙文:“他是誰啊?”

“樞密使啊……大宋的。”

趙瑜嘖嘖嘴:“原來是個小角色,難怪記不得!”

“樞密使……大宋的!”趙文幾乎要苦笑起來。他這個位置也算是樞密使,但比起大宋的樞密使,無論管轄的人數還是範圍,都差得很遠。鄭居中是小角色,他算什麼?

“湊數的傢伙沒必要記,死掉的就更沒必要了。”趙瑜哈哈一笑,都二十年的兄弟了,趙文的想法很容易就看透了,“角色大小跟官職無關,大宋現在宰輔中,沒一個值得一提。稍微有那麼一丁點本事的童貫都快要致仕了,剩下的王黼、李邦彥那些爛貨廢物,全都是些小角色,連我東海的一個小吏都比不上!”

趙文也是開懷一笑,趙瑜說的話他聽得很入耳,說道:“小角色鄭居中暴病死了,另一個小角色蔡攸領了樞密院。而稍微有一點本事的童貫童太師,不是快要致仕,而是已經致仕了。”

“童貫致仕了?”趙瑜問著。

“正是!”趙文點頭,“就在上個月,道君皇帝讓他帶著太師、神霄宮使的職位致了仕。不過,童太師求了一輩子的王爵現在沒到手,不知後面有沒有機會了。”

“燕地不安定下來,那個王爵他拿不到手,還要再等一兩年。”趙瑜說著。聽說這位從他接掌浪港軍開始,便一直打著交道的故人離開了朝堂,心中不禁泛起了一點惆悵。東海這些年的發展,得利於童貫的地方很多,雖然兩人都是互相算計,但畢竟有著一定的交情。現在童貫這一退,大宋朝堂中,他認識的熟人就又少了一個。等再過幾年,童貫將要面對的將會是梟首一刀,也沒有機會做東海人民的老朋友了。

‘也罷。’趙瑜暗自搖了搖頭,拋掉了無聊的感慨,‘以後送他一口檀木棺材好了。’

決定了將來送童太師的禮物,趙瑜再問道:“蔡居安終於又回到宰執的位子上了?”

“沒錯!張覺來投,蔡攸據說是得了首功。而鄭居中死得又及時,正好讓他得償所願,成了西府之首。不過大宋可就慘了,攤著這個不懂兵事的樞相,軍隊肯定還會繼續爛下去。而且王黼與蔡攸不合,大宋的東西二府必然會鬧起來的。”

趙瑜一揮手,灑然道:“由著他們鬧去罷,也沒幾年蹦躂了。讓女真人把他們一掃而空,給我們騰出地方。”頓了一頓,又道,“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什麼訊息?”

“沒了!”

“沒了?你就為了這些事過來?!”趙瑜挑起眉毛,奇道。也不是什麼緊急軍情,不過是大宋換個樞密使,再加上童貫致仕罷了,芝麻點大的小事,怎麼輪到堂堂總參謀長來送檔案。

“當然不是。二郎你今天不是要視察義學下面的幾個研究院嗎,正好跟著你去看看。聽說今年弄出了不少好東西,倒想見識一下。”趙文笑問道,“……那個新式火藥聽說威力不小,上次實驗好像把三里地外的房子都砸了?”

趙瑜聳聳肩,謔笑道:“很可惜啊,我今天不是去火器院看新式火藥的,那種火藥現在還派不上用場,份量多一點,存放時間長一點,就會自燃,這麼危險的東西哪能用?還要再等兩年……”東海現有的裝備已經遠遠領先於這個時代,有沒有新式火藥趙瑜其實無所謂,他更在意的是基礎科學的發展,不過這還要時間,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去積累去沉澱。所以現在東海義學中的研究院,更多的人力和才力還是放在能快速見效的農業和紡織業上,“我今天是去農學院和織造院視察,陳先生等會兒與我一起去,你去不去?”

一聽陳正匯要來,趙文毫不猶豫,頭一搖:“算了,我馬上就回去!”與大宋的情況相同,除非有公事,不然分領東海國軍政兩班的兩位宰臣根本是連面都不見,一是為了避嫌疑,另一個,也有文武爭鋒的因素在。

趙文說走就走,沒半點耽擱。出門時,正好碰見陳正匯和盧明德在門外求見,三人互相打個招呼,陳、盧二人舉步進門,趙文揚長而去。

“臣等拜見大王!”東海國相和禮部尚書在趙瑜面前依禮參拜。

“平身!”趙瑜說著,心中有些奇怪,陳正匯來是早以定好,但盧明德是為何而來。不過見兩人的表情,倒不像是壞事。

陳、盧二人謝恩起身。陳正匯上前一步,拿出一本裝訂得約有三寸厚的冊子,雙手呈給趙瑜,“大王,這是剛剛編纂修訂好的《東海簡明字典》,請大王過目。”

“字典?”趙瑜微微一愣,把冊子接過,翻了幾頁,猛然想了起來,“終於編好了?足足有五六年了罷?!”

“五年八個月又十七天。”盧明德恭聲應道。

還是在政和年間,趙瑜尚未稱王的時候,便下令陳正匯主持編纂《東海大字典》和《東海簡明字典》,以供學生和士人們使用。但畢竟這是一樁卷帙浩繁的工作,到現在為止,近六年下來,也只完成了編入三千常用字的簡明字典,而全集性的大字典到現在也沒有眉目。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舊年王安石撰寫《字說》,趙佶下令編纂《新定五經字樣》,而在後世,也有《洪武正韻》《康熙字典》;宋真宗編《冊府元龜》,明成祖修《永樂大典》,還有滿清時的《四庫全書》。在華夏,編訂字典,或是大典文集,都是有很深政治意義。趙瑜下令編訂字典,雖然一開始只是為了普及教育,但在陳正匯和其他東海官員眼裡,這可是為東海正名的關鍵。所謂文治武功,沒有像樣的典籍文章,根本就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國家。

所以當趙瑜下令之後,陳正匯當仁不讓自薦為主編,而禮部尚書盧明德主持實際工作,陸續加入進來的宿儒、學者有上百人之多,這些人,人人心高氣傲,又存了留名千古的心思,對字典校訂的近乎苛刻,常常為一個字的字形、釋義和發音,吵得天翻地覆。原本設在禮部偏院的編修所,也不得不搬到義學旁的一間獨院去。就這麼吵了近六年,終於把簡化版編了出來。

“好!很好!做得很好!”趙瑜一邊翻閱,一邊笑贊著,“所有參與編訂字典者,有官者轉一階,錢百貫;無官者賜田土百畝,錢同樣百貫。你倆與所有編修們說,要他們再接再厲,早日把大字典編纂出來,屆時孤必不吝封賞!”

“多謝大王恩典!”

趙瑜又翻了幾翻,又贊了幾句。最後把簡明字典的原稿交還給陳正匯,“既然已經編好,也不要再耽擱時日,現在就拿去印書館刻版罷,孤想早點看到正樣。”

“臣遵旨。”陳正匯躬身領旨,又轉手把原稿交予盧明德。

盧明德心知趙瑜和陳正匯尚有他事,出言辭行:“大王,臣先告退。”

但趙瑜卻沒有回答,盧明德便不得不躬著腰等著回話。趙瑜用手指習慣性的敲打著桌子,半天才說道:“盧卿,今年國中的蒙學入學人數有多少?”

盧明德抬起頭來:“回大王話,臺灣島上是六萬三千人,加上外島已有近七萬。”

“畢業人數呢?”

“三萬一千人。”

趙瑜點點頭。雖然今年的兒童入學率比起三年前只增加了百分之二,但國中人口增加了四成,而生育率也在不斷增加,入學兒童比三年前多一倍並不奇怪。

“那義學入學人數呢?”

“兩千五。”盧明德回答的很流利。東海國由於沒有設立太學,禮部也兼任教育部的工作,如入學率、升學率這樣的統計數字,問他比問陳正匯更方便。

“也就是說蒙學畢業生考義學的話,只有不到十二分之一的錄取率嘍?”

盧明德道:“七分之一。蒙學是男女兼收,但義學只收男童。所以刨去女童,蒙學考義學的錄取率為七分之一。”

趙瑜搖頭道:“就算是七分之一,從比例上來說,還是少了點。”他見盧明德欲言又止,又道,“但從人數上來說卻又多了些。今年入學的就有兩千多人,三年後,這麼些人怎麼安排?再說……”

他繼續說道:“蒙學三年,義學三年,加起來才六年,如果六歲入學,十二歲就能出來,就算九歲入學,十五歲也能畢業。如果又加入軍學倒也罷了,那還需要三年時間,出來時正好到了從軍的年齡。但如果出來做官為吏,這麼短的時間,畢業後還是幼童一個,連人情世故都不懂,如何能理事安民?”

陳正匯和盧明德同時皺起眉頭,揣摩趙瑜的心意,“……難道大王要在義學中改用三舍法?”陳正匯突然驚問。

所謂三舍法,就是把學校分為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等級。自從王安石為行新法培養人才創立三舍制度之後,三舍取士與科舉取士就在大宋同時推行。而元符二年,哲宗皇帝罷科舉,完全改以三舍法取士,至今已有二十餘年。雖然前年地方州縣不再實行三舍法,重新恢復解試,透過考試來推舉貢生,但太學依然保持著三舍制度,不在太學遍歷三舍而畢業,就別想當上進士。

大宋的太學中,外舍員額兩千,內舍三百,而能直接成為進士的上舍名額僅僅只有百人。而且外舍升內舍,是一年選考一次,而內舍升上舍則是兩年一考。

但東海的學校卻沒有這麼嚴格,只要成績合格就能升到上一級,沒有人數的限制。但聽趙瑜話中的意思,他是希望畢業生越少越好,以便安置。

趙瑜連連搖頭,道:“不是改用,蒙學和義學裡的年級制度本身就是仿著三舍法而來,只不過換個名字罷了。”後世的年級制和三舍制,制度相仿,僅有的區別就是年限的不同和人數的差別,“而且一旦用三舍法,就表示每年都有上千義學學生不得畢業,這也太浪費人才了,我東海可沒有那麼奢侈。”

“那大王的意思是?”

“我打算增加年限,分義學為數等!順便把義學改個名字——現在我名下的產業大部分都賣了,義學的資金也改由國庫提供,內庫只提供獎學金,再叫義學也不合適。”趙瑜說著,今天這番話他已在心中醞釀多時,現在的東海學制已經跟不上國家發展的需要,必須要加以整改了,“最低一等為小學,同樣也是三年,設在鄉中,可以擴大招收人數。蒙學三年,無論男女都是強制性入學,學學加減乘除和幾百個漢字,能看懂簡單的告示,出來後就不算是文盲了。而小學三年,只強制從蒙學畢業男童入學,把三千常用字學齊,要做到能寫會算,能讀書,能看報,還要會寫信,出來後可以做個秀才了。”

“又要強制讀三年?這事恐怕很難。”作為儒門子弟,陳正匯當然希望東海的文治教化發展的越高越好,但他也很清楚,為了強迫百姓們送兒女入學,各州縣鄉里的官吏沒少費力氣,臺灣還好,遼南和天津可是很有幾所蒙學被困於學費的家長們燒掉的。

“先在臺灣島上推行。”趙瑜很清楚他的治下哪裡窮哪裡富,“臺灣島上的幼童基本上都是六七歲就開蒙,出來後才十歲,既不能務農,又不能做工,閒在家裡也做不了什麼事,不如繼續讀書。”

陳正匯不再反駁,趙瑜說得的確有理,也有可行性。下面能不能推行下去,就要看他作為宰相的能力了。“那讀完小學,接下來呢?”他問著。趙瑜既然前面說小學畢業才能當個秀才,那離貢生還差一級,至少還要有一級學校。

“中學!每個縣都要有一所或兩所,如義學一樣為考試入學……其實就是現在的義學,三年制,學費同樣出自國庫。出來後,就是真正的貢生。”

“那再上一級就是大學嘍?”陳正匯問道。古代大、太相通,大學其實就是太學。

“別急……中學一檔我還沒說完。”趙瑜拿出一張紙,用硃筆塗畫了一陣,遞給陳正匯和盧明德。兩人一看,卻見是幾層重重疊疊的方框。最底一層寫著蒙學二字,再上一層的一個方框則是小學。但小學之上,卻是三個並列的方框。分別寫著中學、技術學校和士官學校。

“技術學校?士官學校?”兩人抬頭問著趙瑜。

“小學畢業後,想繼續升學的至少應該還有一半。不過中學人數要限制,錄取率不會超過兩成,那剩下的怎麼辦?所謂技術,比如說,會計、船長、造船、礦冶、土木工程等行當。你們也應該知道,現在這些方面的人才有多搶手,工錢開的有多高……”

陳、盧二人輕輕點頭。東海國中,一個普通的近海商船船長,年薪往往都在千貫以上,能駕馭遠洋商船的船長甚至都有分紅的權利,而國相陳正匯的年薪才不過萬貫,禮部尚書盧明德就只有不到五千貫。若不是他們有其他福利,甚至比不上一個好一點的老資歷的船長。至於會計、船大工、探礦師、還有木工、瓦工,這些工匠,只要有點水平,也個個都是幾百貫的年入。

“……但要是從學徒當起,沒有十年八年,是出不了師的。也就是因為難以出師,同時國中務農的收入也不低,要不然,不知會有多少人會跑來吃這碗飯。不過有了六年的強制教育,人腦子開了竅,再學起這些技術來,卻是得心應手。十年學徒生涯可以壓到三年就學完,你們說會有多少人來考這些技術學校。”

“開辦這些學校的費用怎麼算?還有……這些技術不能紙上談兵,要實際去做才能學會,現在官中也沒有這些作坊可以讓學生去學。”盧明德問道,能當上一部尚書,分析能力和判斷力自然不差,很快便看出開辦技術學校的難點。

“技術學校不由官中辦,讓那些工坊主去幹。馬林溪那邊,已經多次抱怨船工不夠,讓他自己開辦學校,允許他招收學生,簽下幾年的賣身契。他肯定會樂顛顛的去辦的。至於船長學校,那些船主、海商也不會吝嗇。不論是為了給自家培養人手,還是為了想辦法把大工、船長的薪水打壓下來,他們都會樂意去開技術學校的。”

陳正匯和盧明德聽著覺得有理,點點頭,把趙瑜的話囫圇記下,又問:“那士官學校?”

“這是為想從軍的學生準備的……”趙瑜說道:“此次不但學制要改,官制要改,軍制我也準備要改,不過這要跟參謀部那邊商議過再說。”

“官制要改!?”兩人大驚。

“沒錯!都要改!”趙瑜一口承認。離最後的決戰還有兩三年,在這段空閒的時間裡,他要把可能阻礙未來發展的制度盡力改正。東海新立不到十年,暴露出來的問題並不少。不過幸好,立國時日不長,此時改制,總比日後積習難返時再改要好。(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縱橫在武俠世界無盡世界的領主二次元的狐妖火葬場奇談掌控雷霆降臨深淵無上仙運全能法神說案談情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