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後記①:未來可期

後記①:未來可期

公元前530年,漢國續吞併荀國之後,再次完成了對範國不完整的吞併。

所謂的不完整吞併,原因是有相當城邑落在了鄭國手裡,而漢國為了能夠達成對範國的吞併,經過與鄭君僑的協商,兩國達成了相關的諒解備忘錄。

首先,鄭君僑承認漢國對原屬於鄭國城邑的所有權,等於說漢國佔有那些城邑屬於合情合法的事情,勸告歸入漢國的鄭人不要再進行反抗。

作為代價,漢國答應鄭君僑至少在十年之內不會對鄭國開戰,雙方在正常貿易方面也不會設下門檻。

漢國與鄭國以潁水為界,潁水北邊所有城邑歸於漢國,潁水南北的城邑則是歸屬鄭國。這個劃分直接讓漢國不費一兵一卒從鄭國那邊獲得了六座大城,算是"邑"級別的數量則是超過四十座,各種"邦"的數量就更多了。

"祖為何優待鄭國?"呂政有點不思其解。

以漢國的軍事實力攻滅鄭國並不困難,偏偏呂武沒有去做。

呂武說道:"國可滅,人心難定。"

如果鄭君僑沒有畫大餅,尤其是在實現自己的諾言,其實滅也就滅了。

現在有太多的黎庶被鄭君僑畫下的大餅吸引,每天都有來自列國的黎庶,甚至還有一部分小貴族投奔過去。

漢國滅掉鄭國不會太困難,滅掉之後呢?那些帶著希望的黎庶,他們的希望破滅該將火發在哪個國家身上?絕對是漢國啊!

呂武說道:"鄭君僑不再擴張,治下可做耕地之土無可滿足,黎庶未得其利,將如何?"

一旦鄭君僑無法實現自己的諾言,不用外部力量去攻打,鄭國的內部的炸彈必定會自行引爆,到時候黎庶能把包括鄭君僑在內的掌權者撕了。

另外一點,呂武很清楚一點,外部的威脅迫使鄭國君臣必須團結,一旦外部威脅變小,千萬不能奢望貴族有什麼節操,哪怕鄭君僑願意繼續分田,一大幫老牌貴族和新興貴族會願意嗎?

對於貴族來說,利益肯定是自己拿到手最美,憑什麼要分給黎庶呢?

再則說了,現在是"禮不下庶人"的時代,他們之前能忍受和配合鄭君僑那麼幹,純粹是隨時都有滅亡的危險,心裡其實未必樂意,甚至極可能心裡是埋怨的。

"大漢如今需以沉澱,消化並荀、範果實。"呂武說道。

漢國十來年的擴張太過於迅速了,不光是吞併了荀國和範國,還侵佔了"漢中"以及滅掉葵蠶國(古蜀國)。沒有成功讓擴張的地盤出現效益,求追擴張又是為了哪般,只是想要紙面地圖好看嗎?

到了公元前530年,漢國建立已經有十六年的時間,呂武的人生也走到六十七歲了。

好多認識的人已經故去,導致呂武身上的暮氣也是越來越明顯。

事實上也是那樣,看著一個個認識的人先後死了,後代一個又一個成長起來,人怎麼還能沒有意識到自己老了呢?

一旦覺得自己老了,人的心態不免也就難免會產生暮氣,開始扳手指頭算算自己什麼時候也該入土。

可能是呂武心態有了變化,再來也是呂陽一年比一年的年長,到公元525年時期,七十二歲的呂武除了沒有退位當太上皇之外,大量的政務被丟給了呂陽這位太子。

外部並沒有因為漢國的沉寂而就消停,列國發現漢國完成"四晉歸一"之後再無對外擴張,甚至沒有像曾經的晉國那樣追求霸權,他們在一種緊迫感的鞭撻下一再相攻。

對於天下格局來說,有那麼一件事情挺令人看不懂,重新復國的吳國出兵南下想要奪回舊土,吳軍與楚軍一再爆發大戰,作為曾經南方霸主以及一度成為"世界霸主"的楚國僅是一再敗給吳國。

其實好像也正常?楚國跟晉國爭霸消耗了太多的力量,後面又連續兩次被漢國暴揍,再來就是楚王圍不得人心,內部不穩會被牽扯絕大多數力量,對外作戰力不從心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吳僚花了六年的時間光復了舊土,躲在深山老林的吳人紛紛出來重新歸入吳國治下。

吳人喊出了"大復仇主義",發誓要血債血償的同時,剛剛完成光復失地就立刻又對楚國的本土進軍了。

而要死不死的是,楚國的內亂終於在楚王圍暴斃之後爆發。

楚王圍本身就是得位不正,有相當多的心思想要重振楚國,偏偏貴族們根本就不買賬。

楚人自己都說不明白楚王圍的死因,幾乎是什麼說法都有,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遭到毒殺。

在楚王圍暴斃之後,他的一干後代也遭到了清算,一個個死於非命。

某種程度上來講,先有楚王圍暴斃,再有他一系的血脈遭到清算,實錘了是他殺的說法。

訾敖與公子棄疾、公子子晳展開了王位爭奪戰,獲得勝利的是訾敖。

等於說楚國重新落到了熊審一系的手裡,繼任登極的是訾敖,歷史稱呼他為熊比。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比較搞笑的是楚王比並沒有享受多久,他被曾經的手下敗將公子棄疾用恐嚇的手段逼迫,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後來竟然**了。

另一個在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公子子皙,他在聽聞楚王比**後,很清楚自己不死家族必亡,隨後也跟著**了。

楚國一再上演大戲簡直是看瞎了諸侯,並且還是吳軍高歌猛進的情況下一再大亂,短短時間內楚王的位置換了三個人。

在楚國一系列的大亂中,遭到波及的貴族並不少,其中包括了伍氏。

這個伍氏有一人逃往吳國,他叫伍子胥,得到了吳王僚的接納。

一直沉寂中的漢國並沒有因為楚國一再大亂而有什麼軍事行動,幾次派遣使節團去楚國,一次次回來總是會給漢國增加幾座城邑。

說白了,漢國沒有出兵,用使者一張嘴就一再從楚國那邊獲得城邑,達到了繼續向南擴張的成果。

這種他國主動割讓的擴張方式危害僅是害怕被報復,遭到割讓的城邑貴族、黎庶,他們的反抗意識比較弱,不會給漢國的統治帶來太大的麻煩。

楚國割讓給漢國的城邑原屬於陳國和蔡國,短短時間內連續更換統治者,其實是有點讓陳人和蔡人不適應的。

而到了公元前525年,漢國可算是完成了對荀地、範地的消化,蜀地那邊的統治也是得到穩固。

今年,呂陽已經五十六歲,哪怕是成為漢國之主,能坐在王位上又能多久呢?

呂陽成為太子的時間已經有二十一年,其實也不算是當太子最久的人,春秋時期好多當太子二三十年的人比比皆是,熬到死沒有繼位的太子更多。

眼見著七十二歲的呂武身體依然倍棒,呂陽著不著急不好說,其實好多人比呂陽更著急。

開國之君的威望以及權柄著實是太高,不死的話必然會壓著所有人,再有呂武一直持續削弱貴族的特權,有太多貴族希望換上一位新王來改變現狀了。

經過那麼些年的觀察,呂武已經解開了自己的心結,不再排斥呂陽這個繼承人了。

讓呂武改觀的是呂陽竟然不是直接使用武力手段,用上了恐嚇的方式從楚國佔便宜,足以說明呂陽的一些觀念真的得到改變。

"我老矣。"呂武今天將呂陽召喚過來。

自公元前530年呂武開始退居幕後,除了軍權之外的權力都交給呂陽,時間已經過去了六年。

在這六年的時間中,呂陽其實表現得非常合格,不止將國內治理得井井有條,還能得到擴張,很難不使呂武刮目相看。

"父上未老。"呂陽能怎麼著,只能說出否認的話。

呂武心裡"呵呵",臉上也有了自嘲的表情,問道:"太子亦老,可有為王之念?"

"天下豈有不想為王之太子?孩兒自是亦有。只是,孩兒願父親長命百歲。"呂陽換了稱呼,比較誠懇地說道。

呂武笑了。

是啊,就好像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般,天底下哪有不想為王的太子呢?

如果呂陽說沒有,會讓呂武覺得很假,實話實說之後又進行解釋,蠻好的。

"寡人若讓位予你,可得善終否?"呂武問道。

上古退位讓賢的王者挺多,失去權利之後能不能安享晚年,算是對半開吧。

到了姬周之後,主動讓位的諸侯,他們的下場一般都很不好,餓死的諸侯不在少數。

呂陽愣住,張了張嘴,或許覺得馬上回答不好,再來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完全是被弄了個措手不及。

"寡人一生奮鬥,至今已操勞五十八年,片刻不得安歇。"呂武覺得自己的一生是精彩的。

他又說道:"近些年,寡人著書二十六,含兵、法、農、道...諸多,皆可傳世。"

對了,孫武已經出生,他也寫了一本兵書,只是沒有得到齊王杵臼的欣賞。

如果不出現意外的話,孫武很快就會被邀請到漢國來,呂武已經用不上孫武了,邀請孫武來漢國是準備留給呂政來用。

那個喊出"兵者,詭道也"的兵聖,呂政得到他,再有呂武已經完成了商鞅做的事情,教導呂政什麼叫遠交近攻,還有合縱連橫之術,並且還幫呂政培養了一幫棟樑,未來很是可期的呀!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