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804章:函谷關前

第804章:函谷關前

涉及到一國之君就沒有小事。

畢竟,一國的首腦出了事,受到影響的不會只是一個家庭,惡性事件將會讓全國陷入動盪不安的狀態,乃至於是爆發戰亂使得生靈塗炭。

士匄事先邀請了中行吳和韓起,比較關鍵的是沒有通知呂武要到漢國拜訪,算是打了一次“突襲”了啊!

這種事情在一國之君身上很難看到,除了不附合邦交禮儀之外,還有點逼迫的意思。

大家都是一國之君,哪怕是有強國和弱國的區分,又有誰在身份上比誰低賤呢?搞邦交形式上的突然襲擊很不好,極容易使人輕看,再進一步再讓國家失去信譽度。

歷史上,秦國沒有收到相王邀請,自個兒跑到了相王現場,不止是秦君一人遭到了嘲笑,哪怕是秦君的目的達成,還是使整個秦國為天下所不恥了。

好傢伙,士匄不止玩了一手“先斬後奏”,還帶上了荀國和韓國,到底是想逼迫,還是在展現自己的能量?

更有趣的是中行吳,他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呂武的忠實夥伴,結果所謂的“忠實夥伴”是這樣做事的?

當然,那是站在漢國的立場去看待事情。

換作是站到了範國、荀國或韓國的立場又是另外幾個樣子。

首先,站在了範國的立場,他們會認為漢國是見死不救,堅定認為只要能夠獲得漢國的支援,採取任何的做法都是沒有問題的。

荀國或許是會有些心情忐忑,決定跟隨範國一塊逼迫漢國,一定是給自己找到了理由。

韓國這邊更多是抱著跟隨蹚渾水的心態,認為“法不責眾”什麼的那一套,免得以後韓國需要漢國幫助,得到了範國或荀國相同的下場,也就是漢國見死不救。

那麼問題來了,各家早就有了屬於自己的國,無論做什麼都沒有“義務”那麼一說,講的該是一種等價交換吧?

即便是作為盟友,範國、荀國和韓國有起到對漢國的正面作用嗎?別說幫漢國擋住了來犯之敵什麼的,他們各自的地理位置就在那裡,楚國、齊國等等諸侯國想擴張,還能採取不抵抗政策呀!

如果非要講什麼道理,不如直接提一個“唇亡齒寒”更有說服力,除此用其它理由或說法都是強人所難。

“此關修建之期六年,已然成型。”士匄在說的是函谷關。

他們在韓國的都城“新田”完成會合,一路向西並沒有遭到阻攔,花了半個月的時間來到函谷關這邊。

說起來漢氏子姓也著實是牛逼,立國之前在幹些什麼沒多少人清楚,建國之後連續啟動了不少工程。

那些工程之中,修長渠無疑最大,再來就是築“長安”之城,修函谷之關了。

到後來,漢國更是多了一個修建入蜀棧道的工程。

數一數,再認一認,有哪個不是大工程啊?

這裡只是說明一點,呂武之前的物資積累足夠多,再來就是漢國在管理和技術上方面無比牛逼,要不然哪怕是有足夠的資源,沒有相關的知識也辦不到。

漢氏子姓的資源只有大概五成是自己慢慢積累,其它則是一再出戰的掠奪,等於是天下諸侯以及原先的晉國貴族幫助呂武完成了積累的過程。

簡單的來說,光是滅掉一個魏氏,哪怕魏絳在事前極盡地進行了資產轉移,當時的陰氏還是狠狠地肥了一波,獲得的物質類戰利品相當於陰氏十年的生產。

“代我王問候諸位大王。”苦成毅在函谷關前攔住了進關的隊伍。

這個叫苦成毅的人,之前叫郤毅,他是三郤之一郤犨的兒子,郤氏滅亡之後得到呂武的庇護。

距離郤氏被滅已經是二十多年了,導致士匄和中行吳見到根本就沒有第一時間認出苦成毅是誰。

苦成毅看到諸王臉上的不悅,心態穩得很,複道:“我王已在趕來途中,請諸王在關隘外驛館等候。”

中行吳多少覺得苦成毅看著有點眼熟,遲疑了一下下,問道:“你何人也?”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也對,二十多年過去,苦成毅後面一直能有多低調就有多低調,從不出現在什麼大場合,著實是該被遺忘了。

苦成毅沒有介紹自己什麼姓什麼氏什麼名,答道:“在下乃此處關尉,已為諸王準備休息之所。”

中行吳在苦思凝想,總覺得在哪裡看過這個人。

實際上,中行吳不是認出了苦成毅,純粹是苦成毅跟郤犨長得太像了。

時間會抹去很多記憶,別說是二十多年沒見過,有個五六年的話,原先不是太過熟悉,該忘記長什麼樣也就忘了樣貌。

士匄原先還不太在意,看到中行吳那模樣,才定眼注視苦成毅,一看就跟記憶中模糊掉的郤犨重合了。

認出來了又怎麼樣?反正士匄並沒有說點什麼。

現在,士匄重視的是呂武正在來函谷關的路上,得知這一點也就足夠了。

住漢國給安排的驛館?大家又不是什麼沒排面的人,不可能的事情嘛。

士匄率先提到自己會準備休息之所,轉身離開這個狹長地段的時候,才跟中行吳提起那個“關尉”是誰。

“郤氏?”中行吳覺得這個稱呼好遙遠啊。

另外,韓起看到苦成毅的第一眼就認出是誰了。

沒辦法的事情,之前韓氏跟苦成氏是鄰居,身為貴族掌握周邊鄰居都是誰,記住各家之主長相是必做的功課。

郤氏被滅之初,韓氏還是挺警惕苦成氏,後來一再觀察下來看到苦成氏低調,慢慢也就減少了關注。

“如此說來,漢王重其諾。”中行吳不知道是真心感慨,還是另有所指。

這一次中行吳並不是那麼想到漢國,不止是荀國還撐得住的關係,還有漢國在邦交上對荀國進行了支援,更多的是明白尋求支援不是依靠強逼,應該是一種互利互惠的模式。

說到底,漢國、範國、荀國和韓國同出於晉國,後面大家都覺得在天然上是盟友,問題是並沒有正式結盟呀。

現在這麼個年頭,想結盟就該約個會盟的地點,築個會盟臺搞一次大活動,過程中祭拜天地與四面八方神靈,再互相交換盟書。

那麼搞不但是一種儀式,還是將確認盟友的關係昭告四方,形成一種人盡皆知的共識。

缺了那麼一道“手續”,有私下的共識是一回事,遇到事了要不要友善互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範國一直覺得漢國應該支援自己,先不問憑什麼這一點,認真來說就是屬於一種“一頭熱”了。

他們向後退了七里才停下來。

為什麼要退那麼遠?還不是關城之外的地形太複雜,無法容納一兩萬人安營紮寨。

手下各種就地取材搭建營寨,三位君王則是爬上了就近的小山。

他們注視著西面的關隘,一眼看去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條狹長的通道,並且通道裡面的地表植物被清理乾淨,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地表坑坑窪窪也就不說了,各種怪石和水池還到處都是。

狹長的過道約有七里,最多能夠容納不超過一萬人,再一多就是該人擠人的狀態。

韓起很關注函谷關的修建,十分清楚這座關隘建成之後,不打破這座關隘想向西的難度。

只是吧,韓起著實有點不能理解漢國為什麼要修建這座關隘,它並不是在漢國的邊疆區域,起不到邊防作用。

要說保證漢國的關中漢地安全性?只要前面不是一下子在很短的時間內淪陷,以漢國的動員能力和軍隊戰鬥力,韓起真的想不出誰能一下子讓漢國失去半壁江山。

“關城高約十丈,另有‘漢樓’,頂約十六丈?”士匄看得眯起了眼。

現在的一丈越是一點六米,那麼就是連帶城樓算進去,函谷關建築物的最高超過二十五米。

兩邊的山體陡峭,高度不是絕高,大多數山體的高度超過一百七十米,函谷關的最高位置僅是二十五米,以人力建造來說挺高,跟山體高度比起來則不算什麼。

士匄口中的“漢樓”就是城樓,而函谷關的城樓三層,城牆高度就是十六米左右。

“此處雄關,漢國六年築成?”中行吳並不是感到難以置信,是在思考呂武怎麼建國之後就開始修建關隘。

沒有將“老巢”贈送出去之前,韓氏的封地就在附近,要說三人之中誰最關注函谷關的修建,自然是韓起無疑了。

韓起沒有多說什麼。

現在看起來函谷關好像是修成了,實際上函谷關並不止眼前所看到的關城以及前方建築群,沒有將周邊山體的一些防禦設施算進去,不算是完整的函谷關。

完整的函谷關包括一座主關隘,還有其它位置卡住谷口的四處小關隘,另外就是山上的屯兵堡壘,以及戰時佈置的各種床弩、投石車等大型軍事器械,更不用說招之則來的眾多弓弩手了。

真的有敵軍來攻打函谷關,主要入關谷地也就能容納一萬多人,他們在前進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腳下,兩側山體之上絕對會有遠端武器覆蓋。

韓起稍微想象一下那個畫面,渾身控制不住打了一個冷戰,心想:“想要攻破函谷關?要死掉多少人才能將守軍的箭矢消耗完啊!”

不知道士匄和中行吳有什麼想法?他們遙望函谷關的臉色明顯就不對勁。

“漢王為何修建此關?”士匄本以為範氏修建虎牢關就夠牛逼,跟函谷關一比,虎牢關有點不夠看了。

中行吳看上去有些失神。

這幾個晉國的卿位家族分別建國之後,不止漢國在修建關隘,範國、荀國和最晚建國的韓國,其實也都分別挑選有利地形加強關隘或修建新的關隘。

範國先修了虎牢關,後來跟以楚國為首的聯軍戰事陷入不利,有了加強虎牢關防禦設施的動作。

士匄這麼幹是做好了最壞的心理準備,也就是一旦從鄭國那裡奪來的城邑失去,範氏好歹能憑藉虎牢關擋住敵軍,保住從晉國分食而來的城邑。

荀國則是在“壺口”那邊修建關隘。他們選擇“壺口”修關再合適不過了,一旦守住“壺口”就能擋住西邊的來犯之敵,敵軍不走“壺口”則是要繞上一兩千里路。

韓氏立國的時間最晚,他們卻是修建關隘最多的諸侯國。

原先的晉國是四面環山的地形,玩取而代之的韓氏,他們軍隊的戰鬥力不比幾個老大哥,要是再不懂利用山川地勢的優勢就傻了。

對於韓國來說,非常要命的地方在於兩個方向的山川地利全面被漢國佔去了。

哪兩個方向?

第一個就是“新田”的東北方向,那邊的出入口屬於漢國,不但卡死了韓國的可擴張方向,只要漢國願意還能一調動河東郡大軍就能在半個月內兵逼“新田”的城下。

另一個方向就是西邊。這個方向還是韓氏自己將地盤拱手相讓,搞得“新田”東北邊至少還有一個佔地很廣的“賈”作為緩衝區,漢國想從西邊兵逼“新田”,從跨過邊境線到抵達“新田”,花費的時間都不用超過三天。

韓起一直想著要遷都,思來又想去沒找到什麼好位置,愁得都要滿頭白發了。

“生於不義,死於恥辱?”韓起近期一直在想這個。

沒有疑問,韓國的誕生不論還是在當前,還是到了以後,一個篡國絕對是跑不了的。

當前韓國的風評很爛,偏偏韓國從軍事實力上也有點弱,要不然挨了罵揍回去也就是了。

韓起成了一國之君,看待事務的思維有了變化,尤其是當前天下局勢一再動盪,產生了一絲絲的覺悟。

“我聞陳、蔡皆已不存?”中行吳率先打破安靜。

士匄說道:“暴楚滅人國、絕其嗣。”

啊?

陳國和蔡國不是跟在楚國這位老大哥後面找範國的不痛快嗎?怎麼說沒就沒了,還是被老大哥給吞啦。

士匄又說道:“不獨陳、蔡,沈亦亡也。”

範國有想過趁機會反攻,沒想到陳國、蔡國、沈國等等諸侯國一點水花都沒有冒起來,使得範國的反攻沒開始就結束,並且還使得範國要為自己的生存感到擔驚受怕。

現場又安靜下來。

好吧,楚國不愧是春秋戰國時期滅國最多的國家,他們這麼幹其實也就向諸侯講透一個事實:滅人國,互兼併,朝夕不保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