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793章:維新之難

第793章:維新之難

呂武並不矯情,也難以矯情。

現在的局勢是那樣,而局勢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漢國不但在某一天會跟楚國結盟,甚至連遠在東邊的齊國只要不滅或頹廢下去也有可能結盟。

這個是地緣政治的因素,不取決於統治者個人的感情。

說白了,一個國家想要擴張只能沿著疆域往外推,哪有隔著異國去打下飛地並統治的道理。

歷史上魏國那麼搞過,他們後面發現飛地的統治很難維繼,強行堅持對國力的消耗很大,付出與收穫根本不成正比。

走了,呂武先後向熊招和呂光辭別,然後跟士匄和中行吳結伴踏上北上之路。

齊國那邊沒有馬上離開的意思,按照道理他們之前沒機會跟楚國好好交流,漢國、範國和荀國離去不就給齊國君臣跟楚國君臣親密接觸的機會了嗎?

齊國君臣應該是暫時沒有領悟遠交近攻的道理,單純是認為漢國、範國、荀國和韓國的多國一體還會維持很久,只能選擇跟楚國一塊玩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一次南下,交戰僅限於遭到了越人的襲擊,其它並不見血。

一直來到虎牢時,呂武讓下面進行統計,南下沒人戰死,倒是有十七人死於疾病。

範國和荀國的情況絕對比漢國這邊糟糕,只是三方現在已經不再一位國君治下效力,呂武也不是他們的元戎,兩方病死將士的精確數字無從得知。

呂武自己猜測,範國和荀國怎麼都要病死三百人以上。而這還是因為在包括趕路和逗留只在南方待了不到三個月。

他們在經由“新鄭”時,接受範國那邊的邀請入城參加各種活動,少不了就是一頓又一頓的吃吃喝喝。

在呂武看來,有九道防禦鏈的“新鄭”並不是那麼適合作為範國的都城,一來是城池有點小,再來就是以範國的實力並不需要九道防禦鏈。

“新鄭”之所以有九道防禦鏈,純粹是當時的鄭國在面對晉國或楚國時,沒有把握也無力保證能打贏野戰。

想象一下長三里、寬三里的一座城池有九道層層環繞的城牆是什麼樣,防禦倒是足夠強了,卻是犧牲了民生的需要。

“‘虎牢’為雄關,為範國門戶之地。”中行吳已經察覺到呂武越來越冷淡,找機會就想改善一二。

只是吧,中行吳哪怕再怎麼伏低做小,好像也只是讓呂武表面上多了更多的客套。

這一座“虎牢”關隘差不多是攔在範國的“腰部”,很直接地讓範國分出了關南與關北兩地。

範國在關北的城邑是從晉國分家而來,關南則是從鄭國那邊奪取,源於兩個區域本來就是兩個國家,從語言和思想到認知上存在差異,有“虎牢”這座關隘讓那種差異變得更為明顯。

呂武前前後後花了十五年的時間來玩弄秦國,談不上改變了一代人,起碼有足夠的時間讓秦人接受漢氏子姓的存在,再過上幾年關中的新生代也將成年,等第二代成長起來,那種晉人和秦人的隔閡將會被降到最低。

鄭國沒有滅亡,他們在“湛阪”那邊苟延殘喘,士匄沒有接納熊招休戰的提議,接下來很大機率是子產不斷在楚國的逼迫下找範國的不痛快了。

單純以實力而言,子產統治的鄭國很難從軍事上對範國造成什麼威脅,存在的問題是範國才統治從鄭國奪來的地盤多少年?

現在這麼個年頭,黎庶怎麼想的根本不重要,他們很難形成一個團結的集體,從而也就無法對國家時勢起到什麼影響。

士匄設局將五氏給解決掉,沒有兇殘到殺光治下的鄭國貴族。

五氏死得稀裡糊塗又足夠憋屈,算是給那些投降或歸附了範國的鄭人貴族敲響了警鐘。要說沒有造成離心離德,鄭人貴族的心該是多大?

呂武覺得範國未來幾年會得到一個不堪其擾的下場,國中也會有鄭人貴族不斷鬧事或乾脆起兵,舉國上下鬧得人心惶惶,範軍必將因為需要頻繁出戰而疲於奔命。

很簡單的道理,聰明如子產才不會帶著殘兵敗將跟範國硬剛,他會一方面襲擾範國的城邑,另一邊不斷派人聯絡那些鄭人貴族。

呂武跟中行吳維持著表面上的客氣,一直到出“虎牢”也就分別向西和向東了。

“漢王不再吝我?此後恐難有傾力相助之時。”荀會對此是一種茫然外加擔憂。

荀國強嗎?說強也強,要說弱也是弱,搞得這麼複雜跟範國的境況幾乎無二,他們吞併了衛國,荀氏化家為國一幫宗親變成了公族。

相對於範氏那邊家族內部沒幾個小宗,哪怕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彘氏也是很輕易就被解決掉,荀氏的幾個小宗就沒一個省油的燈。

智氏的智盈長大了,即便沒長大之前也是一個很能搞事的人。

中行吳以中行氏宗主的身份成為一國之君,他們內部實力最雄厚的卻是荀氏。

只能算是監管荀氏的中行吳,他要不要讓荀氏有屬於自己的宗主?那樣的話,荀氏的資產又要不要轉給荀氏的新任宗主?

僅僅是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中行吳面臨的麻煩就夠大,別提還有一個齊國專心致意要跟荀國過不去。

“我家需變法。”中行吳權衡了很久,還是提出變法的意向。

這一下,不管是荀氏,還是中行氏、智氏、程氏,有一個算一個要麼是沉下臉來,不然就是一臉的擔憂。

現在有例子的變法不多,提到最先變法就不能漏了齊國。

齊國在管夷吾時代變法了一次,讓齊國一躍變成霸主;當下是晏嬰在主持齊國的新一輪變法。

只要看一看齊國給荀國造成的壓力,能夠猜到齊國新一輪的變法肯定是有成效的。

“並衛國、侵長狄,我家並未因此而盛,乃至多受牽絆。”中行吳知道變法會有阻力,自己也沒有在實力上能壓制公族,只能依靠說服了。

他一臉愁容地說道:“漢並秦雖日久,行新政使之原有屬民、舊秦人同有晉身之路。如此,再無晉人、秦人、狄人、義渠人、烏人之分,皆為漢人,願共奔大道。”

一句話,說出了呂武到底兼併了誰,又把誰滅掉再納為治下。

那樣算的話,也就能看一看近二三十年來呂武完成了多少壯舉。

荀家呢喃道:“漢王兼併之多,治下並無禍亂?”

並不是陰氏之前其實有出現亂子也很輕鬆鎮壓下去,化家為國之後則是沒聽說再出什麼亂子,能夠從這一點來推測漢國執行新制度的效果。

中行吳問道:“漢國、齊國維新,楚國似有效仿之意。當世大爭之局已顯,維新可圖強,我家豈可頓足不前?”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中行氏的人可以緊閉嘴巴,荀氏、智氏、程氏和幾乎沒有存在感的輔氏不講點什麼?

荀會很是為難地說道:“子產變法逼反貴族。”

什麼?

中行吳要的又不是子產的那種變法。

子產的變法是侵害非公族那些貴族的利益,小小肥了國家的同時,大多數的好處其實是落到了一幫鄭國公族的口袋裡。

一樣在場的孫林父偷瞄了一眼荀會,又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中行吳,內心裡一定後悔為什麼要投奔荀國了。

荀國的公族數量眾多,非公族的貴族數量佔比大概是三成左右。

有了子產的變法在前,荀國搞子產那一套的話,荀國非公族的貴族會坐著等死?

中行吳不太能夠將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講了一些先效仿漢國和齊國放寬徵兵條件的事情。

“齊廣徵民壯,來年必將侵我。我家便是‘盡於徒’,舉國之兵不過七萬,不可使之全數向東,多地需有留守。”中行吳的那個‘盡於徒’指的是所有夠資格上戰場的人都進行徵召。

荀會又不是傻子,很清楚中行吳大概是想將變法緩緩圖之,一旦徵兵條件的更改得到透過,下一步是要搞漢國的兵權歸於中央,還是玩齊國那邊的路數?

漢國的貴族還有自己的私兵,但是貴族沒辦法再帶著成建制的私軍進入軍隊服役,對外和對內的征戰權力都在中央了。

齊國則是依然搞老舊的那一套,國君作為命令的發布者,徵兵和提供物資的還是貴族。

“君上,何以成法?”荀會問道。

說唄,軍權收歸中央,還是任由貴族亂來?

漢國那邊征戰權力歸於中央,士兵的裝備以及後勤補給是國家來出,作為條件是獲得爵位之後的產出要交稅。

齊國其實是在用爵位誘使加入軍隊征戰的民壯付出更多。他們需要武裝自己,連帶後勤也是自己承擔,同時還讓貴族有了更多的私兵。

所以了,呂武得知齊國變法是怎麼回事,甚至親自跟呂光和晏嬰詳談,認為齊國或許能強盛一時,得出日後必有大患的結論。

從本心上來講,中行吳當然更願意效仿漢國,要命的是荀國的武器裝備和糧秣儲備不足。

“公族擴招罷。”中行吳選擇了單方面對公族封主下放權力。

所以,中行吳搞的是拿子產和晏嬰的變法中和一下,要在荀國搞自己特色的變法?

作為聽眾的孫林父低下腦袋,臉上表情看上去很決絕,心裡的想法是:“尼瑪!荀國不能待了。”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