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784章:漢國太子

第784章:漢國太子

呂武東出,隨行的還有韓無忌等韓人。

來自範國和荀國的使節團沒有走,他們直接說明為什麼留在漢國,理由是想就地領略漢國變法的過程。

其實吧,漢國的變法沒有歷經多久的糾扯,呂武在立國的那一刻起就執行新制度,最難的這一部分完成,後續的變動就是水到渠成,要說有什麼麻煩,僅僅是讓大家適應而已。

外人來觀察漢國的變法,看不到什麼轟轟烈烈的場面,他們還無法參與到漢國的行政體系,能不能看出一些什麼就很考驗觀察者的智商了。

“一切如舊,要事可來稟告。”呂陽第一次監國,感到很激動,卻是有點不知道該做些什麼。

成為太子之後,呂陽能做的事情比當宗子時還少,平時除了學習,就是觀看一些呂武處理過的政務了。

觀看行政記錄是每一位太子必然經歷的事情,只要是讓他們看一看自己的父親對待什麼樣的政務是怎麼處理,從中去汲取一些治國的經驗。

“去歲修渠,長約十四裡,半途河床重修?”呂陽並不知道修渠是怎麼修,光是從文字上僅能瞭解一個模糊的大概。

漢國現在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漢氏子姓持有,修建一些國家工程根本不用跟某地的貴族溝通。

呂武奮鬥初期,作為兒子的呂陽還小,基本上沒有參與過對家族的建設。

到了十四歲,作為父親的呂武很狠心地將呂陽丟到了秦國,當時因為秦庭還在,呂陽重視的是軍事,也就對內政事務忽視了。

“一再聽君父提到‘渠’之重。如渠修成,我家無有缺糧之憂?”呂陽問話的物件是葛存。

在呂武沒有離開“長安”前,一再叮囑呂陽多看多聽,別不懂裝懂,不懂就要問。

那個時候,呂陽立刻明白監國一樣是個學習過程,並不是成了監國就能對任何事情指手畫腳。

葛存思考了一下,答道:“‘渠’全長三百二十裡,如不廣徵徭役,或需十五年修成。‘渠’一成,漢川必為大漢糧倉。”

怎麼修渠,工程規劃以及注意事項什麼的,葛存並不是不懂,可是覺得根本沒有必要跟呂陽說那麼多。

難道不是那樣?

一國之君呂武今年四十六歲,看身體狀態明顯還非常健康,不可能撐不了十五年的嘛。

十五年或者更久遠的之後,也就是某一天呂陽接位登基,“渠”已經完工並且投入使用。

哪怕是要在其它區域修“渠”,還能是一國之君的呂陽親自去修?臣子商議出一個計劃,呂陽決定要不要修也就是了。

人主嘛,什麼都略懂一些也便是,精通則是非常沒有必要。

身為人主更需要的是懂得怎麼用人,能做到知人善用一般就不會差。

之所以還要什麼都懂一些,主要是不能讓人主連臣下在糊弄都看不出來。

當然,葛存不是因為上面那些道理才不跟呂陽講清楚怎麼修渠。

說到底,葛存是呂武的臣子,並不是呂陽的臣子,他們這種大臣最不應該的就是分不清怎麼去侍奉國君和太子。

呂陽也不傻,一些事情看破不說破而已。

另外,呂陽有沒有想過出城溜達呢?有!只是忍住了。

監國是什麼?不就是作為國君的老子不在,太子兒子這個“備胎”除了看家之外,還有隨時接位的需要嘛。

平時呂武並不限制呂陽的活動軌跡,只要不是搞突然失蹤,得到允許之後還是能到處溜達的。

呂武是學西漢時期對太子的培養方式,不會將太子關在宮城限制得死死的,不說是讓太子外出瞭解民情,別搞得以為天只有宮城之上那麼寬就好。

其實呂武還是心不夠狠,不然就學秦王培養太子那一套。

歷史上的秦國,不知道是時勢使然,還是刻意為之,秦王的嫡長子總是要歷經很多磨難,要麼是誒丟到民間去,不然就是到國外當質子,少有能自小在秦宮過安穩日子的秦太子。

這些個秦太子不是長在深宮,很小就能體會到什麼叫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心志自然也就更成熟一些,再加上必要的培養,成為明君的機率肯定更大。

自東漢之後,不是新王朝的前三代,從太子晉位城皇帝者,少有明君出現。

前三代的是家族艱難創業,二代怎麼都歷經過建國階段,還能好好地教一教第三代,對於文武官員的壓制也不缺。

一個王朝越是到後面,隨著立國的時間越久,不是文官崛起,就是武將跋扈,必然形成對君權的壓制。

而很多太子從出生到繼位,估計連一次出宮的經歷都沒有,怎麼去跟文武官員鬥啊?

一些想將權力奪回去的君王,他們有那樣的想法和行動,一般下場絕對好不到哪去。

呂陽在成為太子之後並不快樂,以前還能參與家族產業的建設,甚至能率軍東征西討,身份變得越加尊貴,能做的事情卻是變少了。

“說是監國,還真的只是‘監’,什麼都不能干涉,只能光看著。”呂陽看著正在討論要不要對三戎之地增兵的大臣,心志多少有些消沉。

講實話,哪怕是一開始有被呂武叮囑,呂陽還是想做點事情。

等到真正開始監國,呂陽明確發現一幫大臣看著很尊敬,實際上也只是尊重,禮儀上無可挑剔,實際上沒拿自己當回事。這種體會對他來說很是糟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國家,增兵三戎之地一‘師’,允准否?”解朔問道。

剛才有些走神的呂陽實際上沒聽仔細,一段時間的監國經歷都讓他有點條件反射了,說道:“諸臣若覺妥當,本宮無異議。”

怎麼是用“本宮”來自稱?這個就沒錯啦!

從西漢到有明一朝,只要不是太過於奇葩,或者是異族政權,太子都是用“本宮”這個自稱,要麼就是自稱“孤”了。

當然,裡面也有例外,比如被文官壓得死死的的兩宋,他們家的大領導被稱呼為“官家”或“大家”,大領導只有在正式場合才會自稱“朕”,平時用“我”或“吾”;太子的話,有史記載就是自稱“我”或“吾”。

到了“我大清”之後,一開始是使用滿人的自稱,後來逐漸漢化,搞到了妃以上(包括妃),對下及對平等位份可以自稱“本宮”了。

一幫漢國的大臣,不少人其實能看出呂陽剛才走神了。

有人皺眉。

有人無所謂。

只是吧,他們還真不好說什麼,心裡則是多少覺得呂陽有點不靠譜。

聽都沒聽明白,問一問又怎麼了?好過連講什麼都沒有聽清楚就表態呀。

這一刻,呂陽則是在想:“君父到哪了?”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