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761章:一再的大動靜

第761章:一再的大動靜

呂武對於國號的選擇已經糾結了很久。

繼續叫秦國,怎麼樣都不那麼合適,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麻煩,內部的麻煩一多還怎麼對外銳意進取。

叫唐國也不好。畢竟晉國之前就叫唐國,後來才更改為晉國。

呂武之所以有意向選“唐”來作為國號,一來是陰氏佔了晉國十分之四的疆域,再來則是取盛唐的一個好彩頭。

選擇“漢”的話,不是因地制宜的那一套,意義上其實更加的遠大,一切只因為“漢”就是銀河嘛。

現在還是春秋,很多制度根本沒有成型,立國號屬於無跡可尋的種類,想叫什麼基本是呂武說了算,不用循古例那一套。

歷史上用“漢”來作為國號的國家有多少?那可真的是不要太多!

西漢(劉邦),玄漢(劉玄),盆漢(劉盆子),東漢(劉秀),蜀漢(劉備),成漢(李雄),漢趙(劉淵),刑漢(刑杲),侯漢(侯景),朱漢(朱泚),南漢(劉?),王漢(王健),後漢(劉暠本名劉知遠),北漢(劉崇),郝漢(郝定),陳漢(陳友諒)。

有名有姓的就是那些,有的國祚綿長,有的短命,更多屬於割據勢力,不少還是胡人所建。

事實上從劉備的蜀漢之後,一直到五胡亂華時期胡人一再選擇“漢”來當國號,“漢”這個國號就有那麼點臭了。

自劉淵之後選擇“漢”作為國號,一定是牽強附會的那一種,也就是追憶西漢和東漢的強盛,再來就是想喚起百姓對強漢的期許,偏偏一個個又給搞砸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呂武不願意繼承秦國,從有歷可尋的意義去衡量,夏朝時那邊土地叫“扈”,到了商則有共、密、刑方、邰、豐、周,後來周王室東遷才有了秦。

看看那些有跡可循的名字,呂武選哪一個來當國號合適,一個個看著就沒有屬意的。

劉邦被封漢中,橫掃天下之後建立大一統王朝。

如果是以封號作為國號,為什麼是“漢國”,不是“漢中國”呢?其實裡面就用上了《詩經》來進行背書。

現在好了,老劉家可以用《詩經》背書,輪到呂武就不行啦!?

什麼道理嘛,這是!

當然了,一樣米養百樣人,每一名個體都有自己的意志,有人覺得好,有人認為不合適,眾口難調啊。

對於呂武來說,思來想去還真沒有比“漢”更合適的國號了。

講大白話,他就是個民族主義者,希望自己建立的國家能有成為強漢的那一天,咋了?

呂陽窺知大事將近,整個人進入到亢奮的狀態,辦起事情來風風火火,以極快的效率執行老父親的命令,調集民伕到位,親自督辦各種工程。

“城名便為‘長安’。”呂武對還沒有個影子的城池給了個名字。

既然是抄襲,索性就抄個遍!

呂陽卻是在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們以後是依然以“陰”來作為字首,也就是“氏”,還是改為“漢”呢?

畢竟,目前的潮流就是那麼一回事,姓是固定的,氏卻會因為一些事情起變化。

至於秦地?為了抹除掉秦這個諸侯國的影響,必定也會將名字改掉,叫漢地屬於沒有可能,需要呂武再死腦細胞接著思量了。

取“漢”為號是國名,一個國家包含了很多的地方,直接將秦地更名為漢地,其它區域的人會怎麼想?

一開始的時候,呂武對別人稱呼自己“陰武”很不適應,後來習慣了也就沒什麼所謂了。

他們要不要改氏?以前呂武老是想著要改,名頭打出去之後放棄了念頭。

其實吧,折騰來折騰去,呂武立國最佳的國號其實是“陰”,叫這個名字當前時代的人才不會有那麼多聯想,完全是呂武自己過不了那關而已。

國號為“陰”,以後就是陰國,國家滅亡歷史上的記載會稱呼為陰朝,宮城叫陰宮,軍隊叫陰兵,子孫後代的府宅叫陰府。

對了,陰氏會有陰槽,地窖就是地府,連貫起來就是陰曹地府,一聽就莫名酸爽啊。

麻辣戈壁的!

聽一聽,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陰朝……,好像混入了什麼奇怪的東西???

怎麼聽都膈應人嘛!

換成了: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漢朝……,莫名的順眼又合適呀。

秦朝?歷史上的存在感很強,只是大一統的時間太短了。

有了“長安”這個名字的新城,它從挖地基的做業開始,花了足足四個月才開始著手建造外城牆。

這一次呂武沒有使用夯土的方式,採取了磚石的結構。

那麼一搞,反正平原上多了幾十個磚窯,連帶水泥製作工坊也被建立起來。

為什麼不直接用混凝土?沒有足夠的鐵來搭建框架,其實竹子也是可以的,但用於永固工事的軍事防禦明顯不靠譜。

呂武很老實地採取了有明一朝的做業。

老朱家對工程的苛刻程度很不一般,歷史也忽略了有明一朝的大工程能力。

在永樂一朝起的大工程很多,其中最大的工程當屬建造紫禁城和疏通大運河。

在後面,老朱家重新重視長城防禦體系,“九邊”防禦鏈上的長城從夯土改為磚石,並且還大批量地進行築城。

呂武“躲”在秦地這邊大搞工程,肯定需要從晉國那邊的封邑抽調人手。

現在晉國的狀態是,作為元戎的呂武不老老實實待在“新田”處理國家事務,中軍佐士匄被牽絆在南方督造武城,上軍將中行吳則是全心全意在梳理攻打下來的衛國,當家作主的人變成了被留在“新田”的解朔這個下軍將。

有鑑於之前晉國發生了太多的大事,內戰和打得楚國屈服同時發生,一大群人處在懵逼狀態需要一點時間來消化消化,晉國在一年的時間裡也就變得很消停。

大家原以為呂武會很快返回“新田”這座晉國的政治中心,結果是士匄回去,中行吳也回去,偏偏呂武一點要回去的意思都沒有。

時間又是過去了一年,缺少了呂武待在“新田”致使晉國根本沒辦法搞什麼大動作,“東方時間”進入了難得的和平時期。

某一天,中行吳爬山涉水到來,看到忙得紅紅火火的工地,一時間不忙著去拜會呂武了。

陰氏在秦地建造新城在晉國並不是什麼秘密,大家得知這個訊息也就能理解呂武為什麼一直沒有回去“新田”了。

建城呀,對任何一個家族都顯得很重要,誰碰上這事暫時曠工都是能夠理解,就是跟合情合理沒什麼關係。

中行吳當然不是靜悄悄地來,他在事先就派人給呂武送信,得到允許才過來。

那麼,中行吳為什麼要來找呂武呢?肯定不是奔著馬上分裂晉國而來,也不是因為晉國現在只有元戎、中軍佐、上軍將、下軍將、下軍佐,缺了上軍佐、新軍將和新軍佐。

國家重要職務出現空缺,總理國家大小事務的元戎不但人在外面,並且還遲遲不拿出一個處置方案,不但是玩忽職守,還顯得極度不正常。

期間不是沒人提過意見,遭到了士匄的一陣社會毒打,後來大家也就不再提了。

呂武得知士匄做了什麼事,猜測兩人已經形成默契了。

什麼默契?當然是不能掛在嘴邊的大事。

在那麼一個過程中,能看出誰忠心於晉國,還能觀察一些晉君姬彪是裝單純還是真的單純,試探公族的態度,檢視各個列國的舉動。

“元戎,中軍佐吞鄭國,子產於‘大陵’復國,趨炎附勢於楚國。”中行吳知道這樣的大事呂武沒可能不瞭解,說還是要說的。

果然,就聽呂武說道:“我已盡知。你此來所為何事?”

不就是滅掉鄭國嗎?呂武也有參與的。

那個“大陵”原屬於不羹這個國家,後來不羹被晉軍攻滅,鄭國悄悄地把原屬於不羹的地盤納入囊中。

現在子產跑去不羹那邊復國,又靠向了楚國,偏偏楚國還進行了接納,以後就是鄭國加上楚國跟範氏掰腕子的節奏了。

中行吳說道:“我欲啟戰事,出大兵伐齊。”

呂武頷首,說道:“齊復滅譚、紀,淪為叛逆仍不知悔改,當伐。”

中行吳說道:“如此,我可否召魯、莒、萊、宋、曹……諸國聽成?”

哎呀?

有點意思了。

荀氏已經實際控制了衛國,給東邊各個諸侯敲響了警鐘,引發的忌憚不是一絲半點,一個以齊國為盟主的新勢力已經有成型的趨勢。

在這種現狀下,中行吳提出召喚列國一起攻打齊國,用意不止是看看列國的成色,還在為荀氏繼續向東擴張打伏筆吧?

呂武心想:“我離開政治中心兩年,不就是為了形成分割自治的局面嗎?中行吳是到現在才看明白,還是折騰了兩年整合好內部,有信心再進行新一輪擴張了?”

在原歷史上,荀氏可是晉國開疆闢土的大將,光是智氏就很勇猛地攻滅了仇由。

呂武定定了看了中行吳一小會,問道:“荀氏不懼山東諸侯聯合?”

那邊的齊國好不容易有點起色,大家夥就巴望著齊國扛住晉國,免得晉國找藉口滅掉其餘諸侯。

晉國向那些國家發去聽成的命令,諸侯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諸侯拒絕,以齊國為盟主的新勢力就會現形。

諸侯答應,一旦齊國重新倒下,他們不想想自己會落個什麼下場?

不過吧,甭管是什麼局面,反正呂武都樂見其成。

………………………………………………

怎麼寫都有人會不滿意,囧!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