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686章:災難,天大的災難!

第686章:災難,天大的災難!

親自劫掠這種事情哪能由“王師”來幹呢?

晉國召喚一幫小弟是過來幹什麼,有髒活累活肯定是輪到小弟上了。

鄭軍被指示著攻打“方城”,他們得知命令雖然是士匄來下達,背後做出指示的人卻是呂武,不做猶豫就上了。

士匄以為鄭國總算是懂了點事,心裡多多少少有些安慰,想要折騰鄭國的心思卻是更加猛烈。

有些人不折騰,特麼就不懂得怎麼好好做個人呀!

除了鄭軍之外的其餘聯軍進入蔡國,進入蔡國北部立刻看到鄭軍之前肆虐的痕跡,各種對鄭國不好的風評也就出現了。

這個並不是呂武或士匄私下搞小動作,是那些列國有兔死狗烹的心理。

大家都在老大麾下混,要是強的國家能夠肆意欺負弱的國家,內卷那麼厲害還當同一個陣營有什麼意思。

他們覺得稍微好受的是鄭國無條件歸還了蔡國的人口和物資,甚至還給予了賠償。

蔡國當然沒資格跟鄭國對話,誰不知道是老大開了口,更精確一些是呂武要求鄭國那麼做,鄭國也照辦了。

他們一方面覺得晉國在呂武的主政下有老大風範,另一方面也深切感受到了呂武不愧是一名地位超然的人物。

至於說士匄給鄭國下達指示沒有被照辦?要知道人雖然都是人,人與人卻是不一樣的。他們也就私下嗤笑一下士匄,傻了才在晉人面前去講自己的心裡話。

蔡國實際上並不是分封之初的那個蔡國了。他們曾經滅亡過一次,初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叔度,後來叔度跟著武庚反叛,被周公旦放逐於郭鄰。叔度死後,周公旦封其子蔡仲於蔡,重建蔡國。

武庚是紂王帝辛的兒子,並且還就是蘇妲己的親生骨肉,殷商國祚轉移到姬周(國家)時,取代殷商成為天下共主的姬周並沒有對武庚怎麼樣,仍然給予了一國之主的待遇。

《封神演義》之所以是演義,很多東西當然是虛構出來的。

在正牌的歷史上,史書中不見有一個姜王后,也沒有殷郊和殷洪;帝辛那時候還不流行詩,哪怕有女媧娘娘廟宇,也不可能有那麼一首淫穢的打油詩。

當然了,帝辛也沒有一些自媒體包裝的那麼好,什麼解放奴隸啥的純屬杜撰,一些身份低微的人得到提拔,一直在跟神權抗爭,搞到眾叛親離,則是屬於有史可查。(如果姬周沒篡改歷史的話)

殷商時期,神權之重超乎想象,帝辛同時跟神權和權貴相爭註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帝辛“最後一個人王”這個定義,不作評價了。反正這個說法站在人的立場是有益的。

呂武知道一件事情,一般被周王室分封到南方的不是殷商後裔,就是跟武庚反叛事件有牽連。

直白說就是,位處南方的諸侯國其實都是不受周王室待見,刻意被流放到南方這個滿是沼澤和毒瘴的地方。

儘管是那樣,上古對貴族來說真的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犯下了那樣的罪都能不死,還能當一國之君繼續爽。

前兩年楚國這邊也發生了叛亂,後來更有公子意圖謀取一國之君的寶座;叛亂者被楚君殺了,楚君則是沒有殺死自己的兄弟,與一些不能殺的大臣一塊進行了流放。

要是換作大一統時代,會是怎麼樣?

西漢有事沒事就愛拿棋盤砸堂兄弟玩;李唐動不動就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代又一代快樂地重複上演,以孫子對奶奶謙恭友愛奏響了皇朝毀滅的序曲;趙宋兄弟倆一個拿斧頭,另一個赤手空拳奄奄一息地躺病床,開開心心的玩密室大逃殺。話說,一匕首或一碗毒藥的事,至不濟上枕頭悶死就是了,為什麼要拿斧頭呀?

以上那些還是比較出名的事例,不出名的父子兄弟互相殘殺就更多了。用無數件事實來證明皇家無親情的這個道理。

“鄭軍已過‘方城’,並且遭到抵抗。”士匄十足的不爽。

呂武卻是覺得理所當然。

上一次鄭軍消滅了三萬楚軍。這些楚軍一部分是來自“方城”後面的各貴族私軍,更多是來自“方城”的駐軍。他們遭到殲滅,不是等於楚國的國防出現漏洞了嘛。

所以了,鄭軍輕輕鬆鬆越過“方城”只是開始,他們攻打“方城”後面的楚國城邑哪怕是遭到抵抗,楚人的抵抗力度估計也不會太強。

呂武“呵呵”笑了幾聲,說道:“且觀事後便是。”

現在鄭軍會很爽,他們搶的越狠,表現得越張狂,日後楚國找他們算賬就會有多麼酷烈。

士匄聽得一愣,琢磨了老半響才反應過來,品讀出呂武那句話的意思。

“不能輕易與元戎為敵!”士匄心想。

曾經的欒書也很陰險,然而他的陰險還能提防。

呂武是個怎麼回事?做什麼事情一時半會看不出會有什麼壞處,甚至還能得到一時的大好處,爽完了就該輪到悲慘下場啦???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其實,呂武看到士匄對自己露出忌憚的表情,一時間有些困惑。

“我這是怎麼了?難道跟鄭人一樣飄了,忘記言多必失的道理?”呂武在反省自己。

主要是近幾年來呂武過得很順,長時間的日子過得太舒服,身份地位又那麼高,人真的會變。

所以,以為“吾當三日,自省吾身”這句話的意思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其實是在教一些想幹大事的人,一定不要飄啊!普通人對這句話可以不在意,某些群體忽視了這句話則是一定會倒黴。

呂武改了個話題,說道:“鄭軍肆虐楚之北境,我聯軍攻略楚之淮水,楚在吳用兵,宋亦出兵楚之東境。楚四處失火,且看如何抉擇。”

沒有疑問的是吳國肯定得救了。在這種狀況下,楚國必然會從吳國撤兵,看就看楚國會將主力揮師向哪,極有可能是直奔呂武的這一路聯軍。

當然,不能排除楚國就近先找越境入侵的宋軍,又或者對鄭國的仇恨值最大。

呂武換位進行思考,認為先解決實力最強的那一支敵軍最划算。

這種思路沒有太複雜的原因,要用強國的心態去想,能將最強的那一路敵人解決掉,自然能夠恐嚇其餘區域的敵軍撤退,算是最能節省時間和對自己有足夠自信的一種做法。

以楚國的實力,他們完全能夠主力直撲呂武的這一路聯軍,再分兵去找鄭軍和宋軍玩耍。這也是當世霸主該有的闊綽。

現在呂武等人在哪?他們已經渡過淮水,大軍一路朝著東南方向肆虐,又順路攻滅了唐國和隨國、曾國、賴國,逼近到距離“郢”這個楚國都城約四百裡的“鄀(ruò)”了。

這個“鄀”其實是楚國的舊都之一,也就是說它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叫“郢”,後來才恢復“鄀”這個地名。

楚國人挺會玩,他們無論是遷都到哪裡,都城會一概叫“郢”,再次遷走才恢復當地本來的名字。

所以,不要以為楚國的都城一直叫“郢”就以為他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遷都。

打從事實上來說,到戰國時期的階段,幾大強國中獨獨楚國遷都最為勤快,一次次都有述說不完的血淚史。

以晉軍為首的聯軍一路肆虐過來,沿途的楚國城邑當然是倒了血黴。

他們的分工還挺仔細,弱國負責去搞“邦”,中等強國去打“邑”,晉軍再帶著一些小弟專門克“城”。

收穫一概集中起來,等後面再按照各自的收穫點算,分成比例是晉國得七成,其餘列國分剩下的三成。

這個收穫分配比例沒有什麼毛病,晉國佔大頭太應該了。

沒有晉國搞團建活動,其餘列國夠資格來楚國收穫嗎?

呂武之所以停在“鄀”不動彈,單純就是楚君熊招派使者過來約架,戰場被選在了一個叫“湫”的地方。

諸夏這邊取名很講究,一般能從地名品讀出當地具體會是什麼樣的地形或地理環境。

那個叫“湫”的地方,其實就是一個低窪的地理環境,可能還遍處有大大小小的水池。

呂武派人前往偵查,已經大概知道“湫”那邊的環境,得出來的楚國還是進行了分兵的猜測。

戰場在楚國境內,肯定是楚人最瞭解什麼樣的地方適合作為需要的戰場。

楚國選擇的“湫”並不適合用來大兵團作戰,尤其是現在那種擺開陣勢的堂堂正正之戰。

所以了,呂武不打算讓楚國君臣如意,拒絕前往“湫”進行會戰,告訴他們要打就來“鄀”,不來咱們就要回去了。

回去?當然不可能回去。

呂武已經將要飲馬大江的話放出去,一定會說到做到。

如果以晉國的多國聯軍和多個方向的盟友撤退,楚國會是最感到難受的那一個。

楚國遭到肆虐了啊!

經濟重鎮和農耕區被鄭軍各種燒殺搶掠。

宋軍在“大別山”那邊肆意的橫衝直撞,造成破壞什麼的倒是沒有多大,問題是霸主國的尊嚴遭到冒犯。

以晉軍為首的這一路聯軍最過分,不是一路殺啊、搶啊、燒啊過份,是竟然滅了唐國、隨國、曾國和賴國,又給駐軍在楚國舊都遺址,還特麼逼近“郢”不到四百裡!

楚君熊招很傷心,他跟偶像明明相處那麼愉快,偶像怎麼能那樣對待自己呢?

不過,另一個側面來說,楚君熊招又覺得自己沒有粉錯偶像。

什麼心態?真真是老複雜啦!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