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654章:不搞事就渾身難受

第654章:不搞事就渾身難受

新的一年再次來臨,時間進入到公元前560年。

晉國這邊對外沒有太大的動作,一眾貴族得到喘息的機會,盯著封地置換與重新恢復生產。

另外一個當世霸主,也就是楚國,他們出的事情就有點多了。

上一次“蕪湖之戰”後,吳國現實再次挑釁楚國,隨後盡起大軍開啟第二次“蕪湖之戰”。

楚國跟晉國一樣是處在君位更替的權力交接階段,他們還在“沫之戰”輸給了晉軍,再加上令尹戰場被俘,麻煩多到消停不下來的程度。

在那種背景下,楚國公族成員子庚上位楚國令尹。他是楚共王的兄弟,等於是現任楚君熊招的叔叔。

子庚上位之後,幹的第一件事情並不是回應吳國的挑釁,集結了羋姓的一眾封君撲滅了跳得太厲害的一群臣子,初步樹立了屬於自己的威信。

“午本為楚國司馬,乃是實權人物,接任令尹尚算眾望所歸。”呂武當然很重視楚國,哪能不關注高層變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子庚是羋姓、熊氏、名午,他在子重擔任令尹時期就很活躍了,比較倒黴的是有一次前往秦國被扣留,後來花了重金才算得以脫身。

這一次秦國扣留楚國重臣並不是趙氏嬴姓的鍋,秦國都已經被陰氏控制,趙氏嬴姓能當塊招牌已經挺不錯,哪來的實權去扣留來自楚國的重臣。

呂武也是後面才知道子庚遭到扣留,實地操控的呂陽給的彙報是,擔憂子庚瞭解到秦國的實際情況,不得不幹扣留的事情。

後面收取重金再放了?呂陽將鍋丟在了秦國公族之一嬴鮑的頭上,又一次舉起屠刀砍了個人頭滾滾。

嬴鮑是秦國“後時代”比較活躍的公族之一,明面上各種忍辱負重,暗地裡朝思夜想要將陰氏驅趕出秦國。

在陰氏沒有全面控制秦國之前,留下一兩個秦國活躍的公族很有必要,可以用來聚集一幫對陰氏有敵意的秦人,時機到了再一鍋端便是。

呂武對呂陽的做法不是沒有意見,只是還能兜底為前提,心裡想著怎麼糾正呂陽的殺心過重,處置什麼的肯定不會做。

直接處置一個家族的繼承人?直接砍頭,還是流放,將打擊到繼承人的威信,對家族整體來說要謹慎再謹慎的。

“今歲便是由子庚率軍入‘鳩茲(蕪湖)’迎戰吳軍。吳國出戰主帥乃是新君諸樊。”呂武是在年末時得知壽夢薨逝的訊息。

這麼一搞,晉國、楚國、齊國、吳國四個在當前比較活躍的國家,先後經歷了君位更替的事。

壽夢薨逝並沒有國家前往悼念。這個是因為他臨死前幹了稱王的事,沒有遭到中原列國謾罵就不錯了,還想各國去在喪禮上撐場面?著實是有點想太多了。

對吳國擅自稱王最為惱火的其實是楚國。

現階段吳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以實力排名來看,吳國頂多就是個二流強國,完全是借地形便利以及那股不要臉的勁頭在抗衡楚國。

當然了,楚國絕大部分的精力以及人力物力都投入到與晉國的爭霸之中,他們屢次跟吳國交戰頂多就是拿出全國十之三四的力量。

所以,楚國對於吳國竟然敢稱王,憤怒之中還覺得遭到羞辱,直接罵吳國哪來的自信敢跟自己平起平坐。

吳國新君諸樊面對楚國的謾罵是直接嗆回去,遭到晉國來使的詢問則說沒稱王那麼一回事,玩了一手小孩子玩鬧般的雙標。

事情就是那樣,吳國哪天不胡鬧了,基本上也就到了該亡國的階段。

儘管吳君諸樊是那樣回應晉國,晉國還是召回了申公巫臣以及苗賁皇,表示對吳國的胡鬧很不爽。

後一腳,晉國的來使又表態會繼續支援吳國的正義事業,之前申公巫臣以及苗賁皇對吳國的各種貢獻依然開放“專利權”相關,商貿往來非但不會斷絕還會進行加強。

吳人稀罕晉人給的“專利權”嗎?他們玩的是才不管有沒有獲得授權,想用就直接用了,不爽來約架啊!

鑑於吳國現階段看著挺不好,主要是沒信心再次打贏新一次的“蕪湖之戰”,吳君諸樊以及一眾吳國公子對晉國使節還是挺禮遇的。

“必是已有結果?”士匄已經知道呂武覺得吳國這一次會戰勝楚國,琢磨著是個考驗呂武政治眼光的機會。

呂武就看向了孫林父。

投奔晉國的孫林父沒有多少實權,孫氏以及一眾從衛國轉移過來的貴族,家族獲得了新的封地,境遇方面大體上比較不錯。

現在沒有“千金買馬骨”的典故,呂武肯定不能讓下大決心以及損失很大的投奔者心寒,又給予列國晉國利用完就丟的印象,慢慢給予孫林父以及崔杼參與國政的機會。

吳國離晉國太遠,屬於鞭長莫及的那種距離。

陰氏看不上吳國的邦交權,呂武先後找各個“卿”講道理,告知他們吳國的邦交權就是個雞肋玩意,先後溝通下來吳國的邦交權也就給了孫氏。

這才有了士匄提問,呂武看向孫林父的原因。

孫林父站起來對眾人行禮,說道:“尚未有結論?但聞兩軍於大江水戰,吳軍勝勢頗明。”

大江就是長江咯。

在“東方世界”的當前階段,能夠打得起水戰的國家並不多,楚國和吳國絕對算其中的兩個。

實際上,楚國和吳國在幾年前已經打過大型水戰,以楚國的慘勝落下帷幕,也才有了楚國佔領“蕪湖”打贏了那一場戰役的結局。

這一場楚國和吳國的水戰,是諸夏歷史上第一次有正經記錄的大型水戰。

士匄對水戰什麼的兩眼摸瞎,好奇地問道:“吳弱且小,楚強且大。必是楚舟船眾,為何吳軍勝勢?”

孫林父同樣對水戰一竅不通,只能是複述字面描述,說道:“吳人心哀,君父有敢死之志,眾莫敢不從。”

是吧?

國君連死都不怕,擺明就是要去玩命的。

身為人臣以及沒半點話語權的群體,他們敢不拼命就是個梟首示眾的下場,死在刑場還不如上戰場拼命,也許能僥倖生還呢?

在楚國和吳國那邊,君權之重超乎想象,殺起大臣來真的跟宰只小雞一般,跟中原列國是不同的政治格局。

以消息傳遞的延遲性質,楚國和吳國新一輪的“蕪湖之戰”應該是結束了?晉國想知道誰贏誰輸需要等上半年左右的時間。

用劇透的方式,吳國的確是贏了再一次的“蕪湖之戰”,他們打贏之後各種高調,之前對晉國表現出的謙遜被忘到一邊,再一次派出使節到晉國的自稱是帶著王號。

事情還沒有發生,能夠預見的是晉國君臣見吳國使節號稱王號,一定會是滿臉懵逼的表情。

結果吧?隔一年之後,楚國和吳國再次爆發大戰,楚國令尹子庚知恥而後勇獲得大勝,並且俘虜了吳國公子黨。

“且不論楚吳之戰如何,我等已一歲安穩,為使諸侯不忘於我,是否興兵造勢?”士匄提議。

呂武皺眉沒說話。

另外屬於陰氏陣營的荀氏(中行氏)、解氏、趙氏看到呂武皺眉,有點蠢蠢欲動想跟士匄掰腕子。

經過一輪愚蠢操作的魏絳可能是知道自己很蠢,有了一次被教做人的教訓,輕易不敢吭聲。

彘裘站起來對呂武行禮,恭敬問道:“元戎以為如何?”

這位士魴的兒子,他不是在激將什麼的。

以前還沒有看出來,後面大家漸漸發現彘裘是呂武的小迷弟,總會讓士匄出現一些尷尬的場面。

比如說,明明範氏內部商議之下形成一致,遭遇到呂武覺得事情有問題,第一個退縮的總會是彘裘。

這就等於範氏內部有矛盾,或者說彘裘站到呂武這邊嗎?事情並不是這麼算的。

無非就是彘裘覺得呂武超級厲害,但凡呂武覺得不妥之後,會讓彘裘認為那件事情不對頭而已,不代表彘裘在真正發生事情的情況下會背叛範氏。

比較詭異的是士匄並沒有拿彘裘怎麼樣,給予其餘家族一種範氏跟陰氏關係很不錯的解讀。

“若興兵,南下‘商丘’罷。”呂武在某種程度上覺得士匄的意見不錯。

不真的開啟大戰,搞一次武裝遊行來展現晉國的存在感,以政治目的上的需求顯得很有必要。要不然時間一久,晉國一直沒什麼存在感,還真的會讓列國產生晉國衰弱了的誤會。

這個就是為什麼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關於霸主國訊息的原因,除了霸主國真的能搞事之外,要的就是訊息不斷這種效果。

宋國近期很不甘寂寞,跟衛國重新糾結到一起,有點要參與衛對魯的戰爭,連帶還對曹國展現出了敵意。

晉國出兵去“商丘”作客,警告宋國安分點,以整體局勢是一種需要。

士匄一聽是去“商丘”就有點興趣缺缺了。

老範家緩了一年,儘管還是持續對三戎用兵,家族庫存的緊張多少得到了緩解。

只是進行純粹武裝遊行,不會產生收益,浪費納賦額度又一無所獲,老範家琢磨著還是少點投入為好。

呂武直接點人,說道:“中軍、新軍同往。”

這一下,士匄臉色有些變化,沒藏住心事,說道:“即為震懾而往,滿編無益。”

呂武平靜認可。

士匄又說道:“我出一‘師’,本人亦往。”

這就對了。要不然提議走個過場,人又不去,是不是要趁呂武離開國內在外,搞點什麼事情?

以卿位排序,元戎和中軍佐離國,管事的就會是中行吳。

呂武這一次帶隊武裝遊行,本意上也是想看看自己離開後,誰會搞點什麼事情出來。

至於選“商丘”而不是其它地點,近期宋國有點要成為商業中心的意思,不符合晉國的利益呀。

所以,呂武率軍前往宋國,還有勾引一下楚國的打算,製造緊張局勢啥的。

在這些方面,懂的人不多,他們沒有呂武的玩法那麼多花樣。

所以,呂武儘管居心不良,擔任晉國元戎之後,幹的事情都對晉國有利,只要晉國能穩固霸權,少不了得到一個“名臣”的成就。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