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452章:一直在領先的陰氏

第452章:一直在領先的陰氏

事實上,趙武曾經提議拿相應數量的農夫來跟陰氏換取“溫”地的人口,甚至請求梁興留下幫他管理“溫”地。

當時呂武給了趙武一個自行領會的眼神。

那個眼神的內涵挺多,呂武想表達的意思是:是我腦抽,還是你得了妄想症?

陰氏的屬民能夠得到土地的分配,土地當然不是歸於屬民持有,他們只是能夠自主耕作,前三年上繳多達八成收穫,隨後再逐年減少稅額。

如果情況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不管稅收的額度再怎麼減,普通的屬民不可能擁有屬於自己名下的土地,一切只因為想擁有土地,要麼是“貴族”,再差也需要是“士”的階層。

普通人能夠擁有土地是進入到戰國之後的事情了,並且需要有一個諸侯國帶頭變法,其餘諸侯國發現變法的好處再跟上,普通人有名下土地漸漸成為一件正常的事情。

不過,有一點倒是從來沒有變化,普通人擁有多少土地,只是獲得使用權而已。

在“封建時代”只有封君能夠完全自主地使用一塊土地,但進入“帝國時代”的階段之後,天下間的每一寸土地都歸於皇帝,等於除了皇帝沒其餘人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到現代,土地的“所有權”過於國家,人們只是有“使用權”。這一點在每個國家都一樣,區別是這個國家做事到底靠不靠譜。

趙氏想跟陰氏交換屬民?

哪怕呂武沒有意見,除非趙武執行陰氏的政策,不然信不信沒多久那些屬民就會跑回陰氏?

所以,呂武只是進行了小小的改變,實際上卻是跨出了很大的一步。

變法當然不是“戰國時代”的專利,春秋中葉乃至之前的很多諸侯國已經從實際上進行變法,只是一般以家族的形式來進行,獨獨齊國幹過一次轟轟烈烈的變法活動。

陰氏家臣能幹是一件有目共睹的事情,關於這點不但晉國貴族同意,各個列國也是持相同觀點。

這個是陰氏的成年男子只有呂武一人,沒有族人去幹活為前提,很多事情只能交給家臣。

他們看不到陰氏成長並壯大的“核心”成份,哪怕看懂了都不願意承認一切功勞歸於呂武,其餘人等只是工具人。

功勞平均分,乃至於家臣的功勞比家主大,才是當代的一種主流思想,人們也更樂意接受這樣的事實。

他們接受了自己更願意看到的一面,不免就會拿陰氏的事情來鞭策自己的家臣,大概就是:陰氏的家臣那麼能幹,你們也要加油啊!

各家的家臣則是會在內心翻白眼,吐槽:陰武子大方到能按功勞給家臣分配土地,寧倒是也大方一點呀!

也就是撬牆角這種事情不能幹,否則不知道多少家族願意高薪挖陰氏的家臣。

當然了,陰氏的家臣肯定能幹活。

他們接受了呂武的很多觀念,更是從中學習到了很多,僅僅是管理理念上就全面領先於當代的大多數人。

懂不懂管理學,同樣的一件事情,效率卻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速度,別說還有資源利用率上面的差距了。

呂武正在檢視族學的情況,看上去很急匆匆的葛存來了。

這個學堂收錄的人並不多,絕大多數是家臣的子嗣,少部分則是立有大功的“士”。

並不是呂武不願意收更多的學生,純純是一些界線不能一下子打破,需要一個迴圈漸進的過程。

拿還沒有出生的至聖先師來作例子,他的有教無類其實也是經過一層層甄選的。

三千弟子之中,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有恆產的人,區別是這些人足夠富有以及不夠富有。這個也是他們有條件進行學習的前置條件,要不連拜師需要的“束脩”都置辦不起。

很殘酷的事實還有一個,能夠名列“達者”,也就是有名有份的七十二名弟子,不是那些當“背景牆”的三千弟子,無一例外都不用為了吃飯而困擾。

另有一個更加殘酷的事實,七十二名正式弟子之中,絕大多數本身是一名貴族,又或是貴族的後裔。

那並不是至聖先師想搞歧視,只是資源佔有率帶來的一種現狀。

在歷史學家認為學習氛圍最好的宋代,想學習的門檻已經低到不行,絕大多數人還被擋在知識大門的門外,追其原因正是需要先保證生存,再來談學習這種偉大的追求。

在當前時代,呂武敢不看身份和出身都收起來教育,不用管財力能不能承受得住,首先要造反的就是陰氏的一幫家臣以及“士”階層。

俺的先輩經歷多少艱辛,又是經過何等困難的斬荊披靡,才能讓俺過上今天這種好日子?

一幫祖輩沒什麼功勞和建設的傢伙,憑什麼能有俺這樣的待遇!

如果什麼都不幹就能過上好日子,誰特麼樂意去拋頭顱灑熱血,一塊等著天上掉餡餅算球啦!

能說這種心態是錯的嗎?好像也不能。

投胎是一種技術活,生在什麼家庭,起步優渥或艱難,對一個人的人生有影響,並且極大。

關鍵是,生活優渥的那些家庭,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那樣,也是祖輩有過努力和奮鬥。

好日子真的不是人在家中坐,等著老天爺的賞賜,需要的是依靠自己去爭取。

當然,有些時候不是光憑努力就能獲得回報,看的是社會現狀了。

不知道是事情不夠重要,還是沒有那麼緊急,葛存並沒有第一時間打擾呂武對學社的視察。

這裡的學生有五十六名,其中包括呂武的四個兒子。

他們佔有的資源包括四間學社,一片寢房區,一個大操場,活動區域按面積計算約有百畝。

在師資方面,留守“陰”地的家臣得空會過來教學,呂武有時候也會親自過來講課,等於說並沒有固定的教室。

這個並不是呂武不重視學社,只能說是當代的條件不允許。

拿家臣來說,他們更願意拿有限的時間去建功立業,為自家的子孫掙下一個正式的貴族身份和大大的家業。

“或許需要讓教學也歸入記功?”呂武看的是梁興在教《詩經》。

梁興講一句。

學生跟著復讀一遍。

每一名學生前面還有一個放著細沙子的小木框,他們手裡又拿著一根小木棍。

讀書就讀書,自然不可能做什麼搖頭晃腦的舉動。

話說,一邊讀一邊搖頭晃腦,是頸椎有毛病,還是在活躍腦漿?

誰要是帶頭那樣搞,信不信呂武會幫他們治好頸椎病。

有那樣的舉動,更應該發生的是腦子暈懵掉吧?搖久了,不是智障也該變成智障。難怪教出來的基本是米蟲,僅有少數幾個腦子能承受不斷搖晃的學生像個正常人。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不信?去一邊讀書一邊搖晃腦袋,不用堅持一輩子,堅持個兩三天試一試,走起路來都要東倒西歪。

這裡卻是呂武狹隘了。

那種讀書叫誦讀,也叫吟誦。因為各個時期語言發音方面的不同,喜歡用一種韻律來讀書,再加上沒有標點符號,讀書人一般不是那麼懂斷句,於是在讀書的時候就晃頭晃腦的用肢體的擺動節奏附和一下,便於斷句和記憶,聲音也能陰陽頓挫。

現代人有標點符號,再來是沒那個讀書搖頭晃腦的習慣,幹起來除了弄得頭暈腦脹,很難有其它什麼效果。

陰氏的學社分為幾個階段,初步當然是識字,再來才是各種學科。

呂武需要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才,沒搞全方位的發展,也沒有那個條件,大體上分成了各種管理學,著重於農耕和軍事兩個方面。

“主。”葛存見呂武有點閒下來的樣子,趕緊說道:“中軍佐遣人而來,需主往‘新田’。”

中軍佐就是韓厥了唄。

呂武沒問是什麼事情。

葛存繼續往下說道:“乃是南征之事有變。”

也不能說是什麼“變”,純粹是事情往晉國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

楚國在得到鄭國的求援之後,發兵五萬北上增援鄭國。

同時,楚國還有將近十來萬的軍隊在吳國境內,有點要繼續深入吳國的架勢。

晉國連續幾年用兵,一次次四個滿編軍團齊齊出動,把自己搞得有些受不了。

楚國每一年用兵都至少十萬以上,卻是還那麼的生龍活虎,並且一點消停的樣子都看不到。

那麼,廣義上評判的話,楚國從國力上是不是勝過晉國?

葛存見呂武沒回應,說起了另外的事情,道:“天子復遣公卿而來,討‘蘇’地歸‘周’。”

那個“周”講的是周國。

而“蘇”地就是呂武在趙武結婚時的賀禮。

這樣一看,好像是呂武坑了趙武,但要看時間線。

是呂武先將“蘇”贈送給趙武,以時間來進行推斷,絕對是周天子知道“蘇”的所有權變更,才派人來進行討要,怎麼都不算陰氏把趙氏給坑了。

說白了就是周天子覺得趙氏好欺負,又趁著這個機會試探晉國對周王室能退讓到什麼程度。

呂武把梁興喊過來,說道:“你往‘新田’,言告‘蘇’乃陰氏贈予趙氏。再問天子之使,秦國兩次刺殺於我,天子作何決斷。”

那個周天子腦子有毛病,晉國不會就那麼慣著,呂武更不能沒有任何表示。

至於韓厥想要呂武南下救場?

別說是沒有發來正式的徵召令,哪怕韓厥動用徵召令,首先智罃還沒死,再來就需要呂武跟國君好好地說道說道。

一旦國君也要呂武南下?

呂武就要對國君嘮嗑一下,解釋“朝令夕改”將對一名首腦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了。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