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401章:天子駕崩啦

第401章:天子駕崩啦

這是一個無比可愛的年代啊!

子駟代表鄭國堅決要投降。

呂武和士魴漸漸被子駟給整得無奈了。

子駟的誠意到了什麼份上呢?

賠付大量物資不提,光奴隸就準備了八千。

物資方面包括各種錢幣,以及不低於五百車的布匹,其餘食鹽、生絲、銅器合為兩百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別看數量方面連呂武率軍入侵齊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要看鄭國與齊國的差距,更要看戰爭並沒有實際爆發。

如果從鄭國屢次投降的賠付來看,算是近年來最為大出血的一次。

“歸師?”士魴還是覺得滿意了。

呂武很糾結。

這一次他們出征鄭國,國君沒有給定下一個小目標。

既沒有要求打得鄭國屈服,使鄭國成為晉國的小弟。

同樣沒有要求呂武多大程度地削弱鄭國,為下一次的南征做準備。

也就是說,怎麼打,又有什麼目標,看的是呂武能做到哪一步。

鄭國是個老牌投降國,牆頭草一般在晉國和楚國來回搖擺。

這個就是晉君姬周,包括元戎智罃為什麼沒想過讓鄭國屈服的原因所在。

他們的認知中,哪怕鄭國很誠懇地屈從,等楚國的大軍開到,鄭國又會再一次倒向楚國。

所以,無用功的事情就不必做了。

呂武之所以糾結,原因之一就是宋國的右師(執政)華元正在趕來的途中。

目前的宋國很虛弱,再不給奶一波的話,楚國再使一使勁極可能迫使宋國不得不更改國策。

等宋國支撐不住,不得不倒向楚國。

晉國在南方的“支撐點”就將失去了。

至於說早年爭取的吳國?

自從“鍾離會盟”結束之後,晉國就再也沒有得到來自吳國的一絲訊息。

因此晉國不能奢望吳國能幫到自己什麼忙。

換作是沒有成為“卿”之前,呂武才不用死腦細胞來操這些心。

現在不是成為八“卿”之一了嗎?

作為晉國的頂級高官之一,呂武需要展露出屬於自己的正治嗅覺,做事情怎麼都要考慮為晉國的爭霸鋪路。

“你我不動,予宋攻也。”呂武對士魴說道。

宋國跟鄭國並沒有解除戰爭狀態。

不用重新宣戰為前提,宋國有機會突然給鄭國來那麼一下子。

呂武完全可以帶著下軍和另外幾國聯軍,開拔到鄭國的邊境。

他們哪怕什麼都不做,鄭國絕對不敢無視這麼一支軍隊。

這麼一搞,鄭國的主力被牽制,宋國就有機會對鄭國為所欲為了。

現在看的是宋國到底有沒有聰明人,能不能領會到呂武那樣做的意圖。

子駟沒走。

他跟著以晉國為首的聯軍從“溫”地開拔離開,又來到一個叫“鄶(kuài)”的地方。

呂武前幾次南下都沒注意到晉國和鄭國交界處還有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叫“燕”,不是遼東那個燕國的飛地,是周王室的公卿之國(分封國),史稱“南燕”。

抵達“鄶”地。

呂武才想起來沒有派人去問候周天子。

他們倒是奇怪周王室怎麼沒派人來犒軍,也就是進行檢閱。

晉國每一次出征,哪怕事先沒有告知周王室,事後也絕對會進行補救。

而晉國一旦打贏,不會少了周王室的那份好處。

“天子駕崩?”呂武愣了。

什麼時候死的?

怎麼就死得那麼悄無聲息。

沒有派人打聽都不知道的那種。

這件事情很奇怪啊!

還有更奇怪的。

姬夷(周簡王)駕崩之後,周王室沒有第一時間舉哀,更沒有派人通知各個諸侯國。

這個也是呂武和士魴率軍在周王室邊上的“溫”地待了那麼久,等來了魯、衛、呂、曹、邾、滕、薛的軍隊,卻壓根不知道天子已經駕崩的事實。

“我聞公卿無錢操辦天子葬禮。”士魴說道。

沒有哀傷。

沒有同情。

像是在說一件事不關己的什麼事。

呂武又再一次愣住了。

這麼說,範氏早就知道周天子駕崩了???

其實,晉國第一個知道周天子駕崩的是韓氏。

他們是晉國負責跟周王室溝通的家族。

只是,韓厥並不在國內,無法轉告國君以及諸“卿”,更沒有通知其餘的晉國貴族。

作為霸主國的晉國沒有反應,周王室不好通知其餘各個諸侯國。

另外,晉國的霸權衰弱,齊國、魯國、衛國……等等諸侯國對晉國悖盟。

等同於周王室對各個諸侯國也失去了控制……,或者說影響力到了歷史冰點。

事實上,周王室的排面就是靠晉國撐著,一旦晉國有點不行了的趨勢,對各個諸侯國就完全沒威懾力了。

所以,周王室真的離不開晉國,更不想看到晉國出現衰敗的跡象。

“如今奈何?”呂武問道。

他想的是,都已經知道了,要不要有所表示。

士魴假裝沒聽到呂武的問話。

咋辦?

涼拌唄。

韓氏那邊沒動靜。

他們雖然是晉國的“卿”,能越俎代庖,還是咋地?

呂武秒懂,一臉沉悶地說道:“舉喪不戰也。”

得了。

新的天子沒有登基之前,包括晉國的國君姬周沒表示,晉國明顯不適合再繼續大舉用兵。

畢竟,周王室再怎麼衰弱,作為保護周王室的晉國,又是高舉“尊王攘夷”大旗,是需要幫周王室維持排面的。

考慮到沒法真的打鄭國?

呂武趕緊派葛存去找正在前來路上的宋國執政華元。

沒其它什麼事情。

就是讓華元不要來“鄶”地會盟,麻溜地回宋國集結大軍,趕緊地跟鄭國拼啦。

那麼幹的原因太過於簡單。

宋國還是不要知道周天子駕崩的訊息為妙。

當沒那麼一回事,心安理得地趁有晉國撐腰,能獲得多大的好處,加緊地辦了。

要不,等周天子駕崩的訊息傳開,宋國跟晉國一樣會被“困”住。

到時候,包括晉國在內的周王室序列諸侯國需要老實。

楚國陣營要是撒歡可怎麼辦?

還是那句話:涼拌!

呂武為了讓宋國能成功襲擊鄭國,不但將軍隊擺出了隨時會出擊的假象,還找理由拖住了鄭國執政子駟。

理由挺好找的。

魯、衛、呂、曹、邾、滕、薛不是來了嗎?

這些國家,有些是大夫率軍,能親自來的國君和執政則是都來了。

今天季孫行父找子駟談禮儀。

明天孫林父找子駟談理想。

會讓子駟每一天都過得無比充實。

各國其餘人沒上場,不是身份不匹配,就是國家實力不允許。

以晉軍為首的八國聯軍待在“鄶”地沒動彈對鄭國來說就是最大的好事。

子駟當然不會忘記沒有來“鄶”地跟晉國會師的宋國。

關鍵在於鄭國不是孤軍應戰,不是還有楚國、蔡國和陳國嗎?

楚國的公子喜還駐軍在宋國的邊境。

宋國哪怕想對鄭國乾點什麼,能無視掉公子喜那邊以楚軍為主,不低於七萬的三國聯軍?

“寡君蜀地之行,絕非吾等之意。”孫林父一臉誠懇地看著呂武,複道:“請陰子定告予晉侯。”

站在晉國的立場,呂武很喜歡孫林父識時務的表現。

只不過換成是衛國人,未必就會喜歡孫林父了。

像是衛君衛衎,他想要幹的事情是取代晉國,碰上了這麼一個不配合的執政,心裡恐怕是恨死了。

另外一些有野心又看不懂衛國與晉國差距的衛國貴族,他們絕對也不會喜歡孫林父這麼一個碰上晉國就慫的慫逼。

那麼孫林父為什麼一遇到晉國就慫?

只因為孫林父十分清楚衛國與晉國的差距,明白衛國如果太折騰,不會落到什麼好下場。

衛國的情況就是那麼複雜。

孫林父覺得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情。

衛君衛衎是為了衛國的崛起而奮鬥。

其餘衛國貴族各有立場。

不能從廣義上來分別他們到底誰對誰錯,出發點都是為了衛國好,幹的事情卻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呂武有些越線地問道:“執政可能支撐?”

孫林父倒也光棍,徑直答道:“晉‘卿’未能助力,恐難以維持。”

哦……

解氏太弱小。

解朔在眾“卿”中也沒有話語權。

孫林父在擔心能從晉國獲得多大的支援力度。

同樣在場計程車魴就用詭異的目光看向呂武,心想:“陰武將衛國交給解朔,早就料到解氏無法支撐衛國了吧?”

那麼一想,士魴不得不懷疑呂武是早有預謀,想的是利用解氏來操控衛國。

孫林父估計也是那麼想的。

要不,孫林父何必每次見到呂武都那麼討好,甚至可以說謙卑。

呂武有那種想法嗎?

別提。

多少是有點。

呂武之所以沒有接管衛國的邦交處置權,只因為陰氏剛崛起,分到的邦交國有四個,其中一個還是齊國。

這就導致他不顧影響也要看陰氏的實際實力,思考胃口太大會不會把自己撐死。

隨後的一個月裡面,一些訊息陸陸續續地傳過來。

其中包括中軍和上軍最終沒有入侵秦國,大軍從“涇陽”撤離,往“鄶”地這邊趕來的途中。

又有華元集結一個宋國“軍”真的進攻鄭國,討到一些好處發現楚國的公子喜有動作,不得不被迫撤軍。

其餘的訊息看似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只是沒人能料到會出現什麼後續影響。

比如,新的周天子登基,還是那種沒有派出公卿前往各國要求為姬夷(周簡王)舉喪,又沒有邀請去觀禮的登基大典,草草將登基給那麼辦了。

新的周天子(姬洩心)出現,駕崩的那一位天子(姬夷)葬在哪裡也沒有一個說法。

呂武得知訊息之後,感到了無比的困惑。

好歹是周天子啊。

怎麼登基和葬禮都那麼草率???

那麼,看看新的周天子姬洩心以後得到了什麼諡號,基本上也就就明白了。

他以後的諡號是周靈王。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