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34章:出發,俺納賦去

第34章:出發,俺納賦去

要是呂武穿越到漢和唐,絕對能依靠自己的“發明”和“創造”過得非常舒服。

至於宋和明?因為社會氛圍的關係,單純搞發明創造會比春秋更慘。

在宋或明混個功名?讀書科舉的話……,呵呵,能和一幫屁事不幹,鑽書裡的蟲子比?

穿越到宋和明,呂武真不信比讀書,穿越者能跟那時代的人較量。

穿越帶著成熟的思維過去,現代人的思維跟當代不是一回事,想純淨也純淨不了了。

等於是,一輸就是輸在起跑線上了!

他穿越到了春秋時代,還是軍果主義的晉國。

在晉國這個國家,沒有軍功就等於哪怕現在擁有什麼,長時間不獲立軍功就該衰敗。

原因相當簡單。

沒有武士願意追隨一個在軍事上沒有任何建樹的領主。

無法獲立軍功,封地也得不到增加,再失去武士的依附,導致交不起“賦”,結局也就註定是個悲劇。

得益於晉國上上下下的風氣,打仗方面他們還真不慫,大多時候遭到挑釁就是剛,還真的越打越強了。

想著要保命的呂武,他接下來一直窩在作坊,一邊打造自己的甲冑,另一邊也沒閒下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老呂家前一段時間圍獵獲取了不少的皮革,抓捕野人除了有人口的收穫之外,其實也獲取了一些戰利品。

野人平時也會打獵並儲存皮革,他們無法進入大邑進行交易,只能與同為野人的群體交易,可是交易量註定不大,更多的皮革只能擱著。

老呂家針對野人的圍獵進行了一個半月,抓了將近六百個男男女女的野人,其餘的繳獲沒多少,各種皮革卻是多達兩千多張。

呂武很清楚這次出征意味什麼,武裝自己的同時,沒忘記那些要跟隨出征的武士,準備一些皮甲總是靠譜的。

這個年頭武士的甲冑,絕大多數其實是藤甲或木甲。

藤甲自然是用藤條來編造,一般是編成平面板,放在身前和背後再用麻繩繫住就算成了;還會編一些護肩、護臂之類,用以作為配套。

他們用來編造的藤條沒有經過桐油的浸泡,只是取藤條的堅韌,防禦力跟用桐油浸泡再編制的藤甲沒得比。

木甲當然是用各種木頭來當甲冑的主要材料,只是相對於藤甲來說,沒什麼防禦力的關係,僅是能起到自我安慰效果。

另外,搞出木甲這玩意,其實也是迫不得已。

一旦晉國抽調貴族帶兵參戰,可是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需要多少的甲士之類的。

當然了,穿木甲去報到,碰上了較真的統帥,少不了被訓斥,又拒絕承認某貴族帶來的是甲士,依然以未完成標準進行記錄。

呂武研究了兩天,根據現有工藝決定還是弄扎甲。

扎甲其實就是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條,繩索互相穿組,甲片橫向縱向均互相疊壓的一種甲冑款式。

掌握鑄造法與鍛造發之後,製造扎甲的工藝不算有難度,只是製作時間略久。

擔憂可能會來不及製作完成,他還決定打造板甲。

這個板甲當然不是全身套起來那款,就是需要用到鑄造技術,鑄出符合體型需要的鐵板,再配以皮革進行加工,留下一些鑽孔用以皮條與其它配套互相固定並束緊。

當然了,呂武都已經實驗出了初代鋼,用的肯定會是鋼板。

本著一套板甲是弄,幾十套也是弄,呂武乾脆就改了一些已經完成的皮甲款式,準備趁著還有時間,打算能打造多少板甲就算是多少。

而在打造板甲的過程中,他又想到了能不能將溪水利用起來,搞出一套現階段能做出來的水利鍛造裝置。

他一番檢視下來,老呂家的溪水流速顯然並不合適。

同時,之前大批打造出來斧頭被拿出來,它們只是差了一個開鋒的程式,原本是準備用來砍伐樹木。

全部拿出來分配給匠人進行開鋒,卻沒有分發給武士。

另外,他還命匠人趕造一批小型的斧頭,並且用來彎把的柄,打算用來當作投擲型武器。

這是呂武打算竭盡全力在這一次服役中表現,必要的時刻將會將新式武器拿出來。

時間就在忙碌中一分一秒地過去。

時節來到收割的季節。

呂武在忙也不能不重視農作物收割,制定好作坊的匠人工作量,將精力轉到農務上面來。

晉國是處在多山地的區域,僅有少量開闊的平原,並且肥沃的平原農耕區絕大多數是掌握在大貴族手裡。

老呂家有四周邊長十里的封領,農田卻是只有一千三百畝。

晉國的農田分為公田和私田。

貴族的田畝都是私田,也就是有什麼收穫都是自己家的。

公田則是屬於國家所有,由司徒(相當於農業部長,卻有徵發徭役的權利)管轄,收穫當然是國家的。

現在的主要農作物是各種豆子,會栽種一些小米或麥、稻之類。

另外,桑樹也被算作農作物的一部分。

老呂家秋收完畢後,家老卓向呂武進行彙報,當年攏共收穫了八千九百七十七石各類糧食。

春秋時期一石是現代的五十公斤,也就是今年老呂家的封領收穫了四十五萬多斤的各種糧食。

聽上去數量好像挺多?

但現在的一個成年男子,一頓飯會吃掉兩三斤的各種植物類食物,女人、老人和孩子怎麼也有個一斤或數兩。

他們的大胃王其實是被逼出來的。

畢竟,攝入的油水越少,對食物類的糧食需求就越多。

老呂家現在算上武士和家屬、屬民、奴隸,人口達到了兩千三百多。

所以了,不以貿易形式來獲取糧食,老呂家辦不到自產自足。

呂武之前已經在大肆購買雞仔、鴨仔、鵝仔,只是缺乏渠道的關係,數量一直都上不來。

他又在鼓勵多多養豬。

哪怕短時間內沒有成效,只要持之以恆下去,遲早能看到老呂家封領裡的雞、鴨、鵝成群,一戶養個三五頭豬。

這樣一來的話,不但老呂家的伙食質量會大增,對植物類糧食的消耗也會減少。

秋收後的第六天。

霍城那邊有隊伍過來。

他們送來了徵召命令,指明呂武出戰,又該多少戰車和多少名士兵。

通知完老呂家之後,霍城的隊伍一刻不停地趕往下一家。

而接到命令的時候,呂武想帶去出征的那一套扎甲,只是做到了一半。

板甲因為製作工序少得多的關係,倒是造出了二十多套,但就別要求能有多好看了。

臨近出征前,呂武按照華夏習俗去拜見了老祖母。

而因為老呂家只有老祖母這麼一位長輩健在的關係,她親自安排送行。

只是在呂武出發的當天,老祖母並沒有露面,主持送行儀式的是家老卓。

能到場的屬民則是全來進行觀禮。

禮儀沒太過複雜的地方,無非就是祭奠祖先與各方神明,請求他們注視著老呂家要出征的人,庇護他們不在戰場被流矢所傷(殺),能夠在戰場上取得收穫,榮耀而歸,等等。

同時,老呂家搭建了“棘門”,出征隊伍從“棘門”而出,就代表進入到出征狀態。

所謂的“棘門”,原先是帝王外出,在止宿處插戟為門,稱“棘門”。(棘,通“戟”。)

後來逐漸出現了演變,然後數次演變成為不同的習俗,迴歸到成為君王儀仗的一部分。

老呂家的“棘門”,其實就是一種用荊棘和各種材料搭建起來的拱門。

出“棘門”預示著進入服役狀態。

等待歸師回軍再走“棘門”則是代表解除作戰姿態。

所以“棘門”其實也能當成凱旋門的一種。

呂武自己乘坐一輛戰車,配以御手與戎右,成為一個戰車組,他們身後跟隨著徒步的二十五名武士;跟著的那一輛則是宋彬為“主”,再加上御手與戎右,一樣有二十五名武士牢牢跟隨,更後面則是裝載物資的車輛以及屬民。

而這一次,他還徵發一百二十名屬民作為民伕。

這年頭,貴族出征,算是納“賦”的話,糧食要自己攜帶。

屬民不是要去戰場上拼殺,主要是服務領主和武士,也是看管攜帶的物資。

在滿山的秋葉,以及遍地枯黃雜草的季節,呂武將要第一次履行作為貴族對國君(國家)的義務了。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