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春秋大領主 > 第165章:好了,開罵吧

第165章:好了,開罵吧

老呂家現在是陷入一種死循環了。

想要幹更多的事情,需要更多的勞動力。

增加了勞動力,糧食方面又不夠。

這就是步子邁得太大,差不多要扯到蛋的狀況。

除非願意進入到慢節奏狀態,否則呂武只能規劃出一種平衡。

哪一件事情比較重要,劃出相應的勞動力去做那件事情。

次要一些的事情則慢慢來。

那麼,對於老呂家來說,率先做好什麼事情比較急切呢?

幾乎不用過多思考,他們最需要保障的是糧食。

有句俗話叫“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能保證不餓肚子,其餘的事還有去做的慾望,一旦出現糧食危機就該是人心惶惶到什麼都不想幹。

“顯?”呂武點了名,問道:“你需幾人?”

虞顯當然覺得越多越好,只是很清楚不可能。

他想了想,謹慎地說道:“主,不可低於兩萬。”

已經檢視過文牘的呂武,知道虞顯在自己出征時動用了一萬人在開墾荒地。

這樣算起來的話,四個月的時間開墾出了八萬畝,效率算是快還是慢?

要看是在什麼地形進行開墾。

所以,很難判斷付出的效率值。

呂武記得虞顯呈現上來的文牘內容,裡面的建議是將原本已經開墾過的耕地,重新再整理出來。

那些所謂已經開墾過的耕地,指的是以前有貴族進行過開發,後來荒廢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畢竟,“陰”地並不是自古以來沒有人煙,曾經有不少貴族被分封在這裡,他們要吃飯就要勞作,也就等於需要開墾耕地。

後來,各種各樣的原因致使那些貴族消失,人口極短的時間銳減過於嚴重,沒人去進行照顧,耕地必然要退回荒地的生態。

這種型別的荒地,遠比開墾其餘土地的步驟要少得多,一般只需要燒一遍再處理植物根莖就行了。

不像砍伐掉樹木的開闢,要很費勁地弄掉樹莖和樹根,還要處理石頭。

哪怕是在沒有樹林的區域開墾,需要處理的雜物也是一樣多。

伺候土地是一件精細活,不存在什麼粗幹這種操作,耗時也就可想而知。

“可。”呂武的心在隱隱作痛,卻知道不能拒絕,看向宋彬,問道:“需徵幾人?”

宋彬早有腹案,說道:“主已是‘中大夫’,軍職為‘帥’,納賦需帶七千五百‘士’,封地不可無駐防……”

呂武截斷,說道:“五年之內,我可納賦不滿額。”

之前成為“下大夫”之後,呂武成了“旅帥”,前往納賦就沒帶滿一個“旅”需要的一千五百名戰兵。

這個是晉國對新晉貴族的一種“保護期”,允許在五年時間內不滿額納賦。

呂武知道今年有很多已經過了“保護期”的貴族,一樣沒有攜帶滿編的士兵前往納賦。

他們被警告了一次,下一次求爺爺告奶奶,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一定會想方設法攜帶滿額的士兵納賦。

只因為一次警告就是極限,再不符合身份所需要的額度,封地就要被削減。

宋彬對呂武表現出消極感到有些失望,說道:“主為晉國大夫,只可強者恆強。”

另外幾名家臣表達出相同的意思。

老呂家現在不算奴隸,人口約有五萬出頭?

呂武一直在增加武士的數量,一再提拔增加到三千。

等於說,他的治下有三千戶不需要交稅,出產了什麼都算自己的家庭。

當然了,呂武劃出土地給了武士。

這樣一來,武士需要去自行開墾耕地,不再是呂武的直面負擔。

按照宋彬的意見,五年之後的老呂家至少需要一萬三千名武士,等於可以逐年來增加武士的數量。

“今歲可增至四千?”宋彬從很直接角度說道:“‘士’非一日可成。若不及早為‘士’,如何出征納賦?”

呂武很猶豫。

他當然知道隨著身份的提高,不是能不能做到某件事情,是必須去達到那種高度。

一旦無法形成與身份地位匹配的實力,爬得越高會摔得越疼。

甚至不再強了,連重新弱小的機會都不存在。

強者恆強,講的就是這個。

呂武心想:“這是逼我一再搶劫啊!”

僅是經營,再怎麼用心都不可能短時間內達成“量變”的。

就好像“開源節流”那般,本身不存在任何的“源”也就枯竭了“流”,再怎麼“節流”都無法讓持有的“量”產生變化。

由增加武士的數量,話題兜兜轉轉回到勞動力上面。

呂武琢磨著,國外征戰可以針對狄人和戎人,國內則需要抓捕野人。

缺乏糧食的時候,胡人可以作為一種消耗品。

這不是什麼種族仇恨,完全是出於需要。

再則,呂武太清楚胡人發展壯大起來之後,對諸夏的威脅了。

能消耗胡人,他怎麼可能心慈手軟。

換個說法,知道腳盆雞幹了些什麼,有機會去毀滅腳盆雞,幹不幹?

想要當善人,先去瞭解一下歷朝歷代胡人對諸夏的傷害。

胡人融合進諸夏,不是他們主動,是被打到不得不融入。

雙標一些,野人需要融合進入老呂家,達到人口的快速增長。

這個也不是特別去善待野人,純粹是因為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相近度、契合度。

他們一陣精打細算下來。

兩萬勞動力將負責耕地開墾。

短期內將增加一千名武士。

增加了武士不止是呂武少了一個免費勞動力。

每一名武士都有自己的直系親人,一下子就讓呂武少了數千可以隨意指派勞動的人手。

建城第一步所需人手,按呂武要求的兩萬人來算。

其它林林總總地分配下來,老呂家能動彈的人手,幾乎不存在什麼閒人了。

呂武有過選擇“集中人手辦大事”的想法。

也就是集中起人力物力,短時間內去完成某件事情。

仔細思考下來卻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

不是無法短時間內完成某件事,是那麼幹必然會對其餘的事情造成影響,甚至是致命的影響。

說白了,老呂家的“量”就擺在那裡,不是明明有多大的“量”,利用率卻是太低。

後世天朝能屢屢能將“集中力量幹大事”辦成,主要因為“量”就擺在那裡。

會議結束。

呂武喊住了宋彬,說道:“可與武士商議,以我之術操練。”

宋彬一時間比較茫然。

各家貴族的武士平時都是自己練自己的。

要是需要納賦出征,也就那樣子了。

不需要出征的話,一年之中會有三個月的時間被集中起來,進行紀律和軍陣方面的訓練。

這個就是為什麼集結成軍之後,晉軍總是能千萬如一人,做到整齊踏步的原因。

呂武知道現在戰戈兵是諸夏的主流,只是老呂家走“平常路”很難追上大貴族,拼數量更是沒可能。

他帶著宋彬來到一個武器庫。

很多箱子被搬了出來,開啟後露出了一柄柄的短劍。

這些劍的劍身長度五十釐米左右,同時劍身的寬度比較大,且劍身也厚。

一些盾也被抬了出來。

盾為木製,俯視呈半圓形,正面看則為長方形;高一米六,寬八十釐米,厚大約五釐米。

身穿環片甲的武士拿起短劍再扛起盾牌。

懂行的人看到,會知道是什麼。

一定會罵呂武精羅。

他也是沒辦法啊!

單純搞長矛兵,幾次納賦下來發現作用侷限太大。

諸夏這邊的長矛兵跟希臘長矛兵還不是一回事。

諸夏長矛兵的杆有點粗,希臘長矛兵的杆則細一些。

越長的物體,用起來就越困難,再加上物體的重量,沒有一定的力氣真的難以進行使用。

呂武挑來挑去,也就組建了三百長矛兵。

一百名武士被調集過來。

他們穿上環片甲,手持短劍,扛上盾牌。

呂武指揮下來,一百名武士組成了“龜甲陣”的陣型。

他一再進行解說,一個又一個命令下達。

武士組成的“龜甲陣”開始向前,看著還有點像那麼回事。

到了模擬交戰,前排的武士做完攻擊動作,也就是整齊地向前猛地頂盾,再從上而下刺出劍身;第一排攻擊完畢,第二排遞補而上,做之前戰友相同的動作;一層又一層地輪流推進。

起初還沒有出現問題,後面有第一名武士出現失誤,導致了某個佇列的隊形亂掉,又影響了其餘的佇列。

只是模擬都能這樣?

要是真的處在交戰狀態,可以想象又是多麼糟糕。

所以,事情也就明擺著了。

如果一支軍隊沒有優秀的密集陣傳統,還無法提供士兵以最好的訓練和保障,就沒法使用要求很高的龜甲陣。

“這……”宋彬儘管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卻是感到了很大的震驚。他想了想,問道:“主,可是要以此‘陣’呼應長矛兵?”

多兵種配合嗎?

呂武當然有這個期望。

“據彬所知,魏氏有此類‘陣’術。”宋彬沒搞明白呂武是不是特地要與魏氏區分,才進行了革新,說道:“確有集中訓練必要。”

那就是覺得有發展前途了?

另外,呂武知道魏氏一直在研究發展重步兵。

那是衛視建立在甲冑的研究和生產量的優勢上面!

呂武不清楚“魏武卒”是在什麼時期發展起來,只不過成名是到戰國之後了。

現在是春秋中葉,他哪怕知道了魏氏的訓練方法,卻不能進行完全一樣的模仿,要不就是在挑釁。

其他家族也是一樣。

所以了,呂武只能搞“新花樣”了唄。

『加入書签,方便閱讀』
推薦閱讀:
鬼志通鑑 一點風骨 近身武王 這個首富有點牛 重新開始轉動的異能世界 修仙暴徒 欺天大世 兵王無敵 最強魔神系統 榮耀與王座
本書作者其他書: 我在春秋做貴族 大明永樂 在超神學院的那些年 超神學院的宇宙 席捲天下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大秦之帝國再起 強漢
相鄰推薦:
精靈之關東學院開著處刑曲的我戰無不勝!穿越大唐超級保安在都市入贅都市神醫眾星之主全才奶爸我在異界種田修仙極品小農民